
(1).微细;没有什么了不起。《汉书·东方朔传赞》:“而 扬雄 亦以为 朔 言不纯师,行不纯德,其流风遗书蔑如也。” 颜师古 注:“言辞义浅薄,不足称也。”《晋书·江灌传》:“ 灌 性方正,视权贵蔑如也,为大司马 桓温 所恶。”《明史·循吏传叙》:“吏治既以日媮,民生由之益蹙。 仁 宣 之盛,邈乎不可復追,而 太祖 之法蔑如矣。”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故一剑之力,即其权利,国家之法度,社会之道德,视之蔑如。”
(2).犹不如,不及。《文选·潘勗<册魏公九锡文>》:“君有定天下之功,重以明德……虽 伊尹 格于皇天, 周公 光于四海,方之蔑如也。” 李周翰 注:“ 伊尹 之高德上至皇天, 周公 之明德远照于四海,比之 曹公 则无如德者若此。” 南朝 梁 任昉 《齐竟陵文宣王行状》:“昔 沛献 访对於 云臺 , 东平 齐声於 杨 史 , 淮南 取贵於食时, 陈思 见称於七步,方斯蔑如也。”《南史·齐纪上·高帝》:“高勋至德,振古絶伦,虽 保衡 翼 殷 , 博陆 匡 汉 ,方斯蔑如也。”
“蔑如”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蔑”和“如”组成,属于古代汉语中表轻视义的虚词结构。根据《汉语大词典》,“蔑如”可释义为“轻视、不以为意”,常用于否定或贬低某种事物的重要性,例如“不足蔑如”即表达“不值得重视”之意。
从词性结构分析,“蔑”本义为细小、轻视,《说文解字》注“蔑,劳目无精也”,引申为轻蔑;“如”在此作词缀,构成副词性结构。《古代汉语虚词词典》指出,此类“如”字复合词多用于加强语气,形成“蔑如”“阙如”等固定表达。
该词在古文献中常见于评论性语境,如《后汉书》载“虽谢季文之去鲁,蔑如也”,韩愈《与鄂州柳中丞书》中“寇难在目,不足蔑如”,均用以表达对事物价值的否定判断。《辞源》特别强调其多用于书面语体,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
“蔑如”是一个文言词汇,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
表示“微不足道、不值一提”
该用法强调对事物的轻视或否定。例如《汉书·东方朔传赞》中“其流风遗书蔑如也”,颜师古注为“言辞义浅薄,不足称也”,即认为某人的言论或成就无足轻重。
表示“不如、不及”
用于比较语境,指一方远逊于另一方。如《文选·潘勖〈册魏公九锡文〉》中将曹操的功绩与伊尹、周公对比,称“方之蔑如也”,意为伊尹和周公的德行也无法与之相比。
补充说明:
建议结合具体古籍上下文理解其细微差异。
哀莫大于心死砭石陛廉残碑畅茂瀍河缠混车辂穿连藂襍翠云裘搭配椴木掇子烦恶防止核扩散条约澉浦孤岛黑龊龊呴嘷瘊子甲花椒皇皇后帝驩然扈猎贱内甲衣儆戒旧派即炤距跃三百兰焚岚峰雷鍧敛掠炉台马猴马牙消门礼眠睡密封男扮女妆喷气发动机铺摆七贤过关图栖寓驱石神鞭韶护身份硕材陶正徒诗喂草遗贼纹身五色水团险谀消糜遐筭撷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