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微细;没有什么了不起。《汉书·东方朔传赞》:“而 扬雄 亦以为 朔 言不纯师,行不纯德,其流风遗书蔑如也。” 颜师古 注:“言辞义浅薄,不足称也。”《晋书·江灌传》:“ 灌 性方正,视权贵蔑如也,为大司马 桓温 所恶。”《明史·循吏传叙》:“吏治既以日媮,民生由之益蹙。 仁 宣 之盛,邈乎不可復追,而 太祖 之法蔑如矣。”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故一剑之力,即其权利,国家之法度,社会之道德,视之蔑如。”
(2).犹不如,不及。《文选·潘勗<册魏公九锡文>》:“君有定天下之功,重以明德……虽 伊尹 格于皇天, 周公 光于四海,方之蔑如也。” 李周翰 注:“ 伊尹 之高德上至皇天, 周公 之明德远照于四海,比之 曹公 则无如德者若此。” 南朝 梁 任昉 《齐竟陵文宣王行状》:“昔 沛献 访对於 云臺 , 东平 齐声於 杨 史 , 淮南 取贵於食时, 陈思 见称於七步,方斯蔑如也。”《南史·齐纪上·高帝》:“高勋至德,振古絶伦,虽 保衡 翼 殷 , 博陆 匡 汉 ,方斯蔑如也。”
“蔑如”是一个文言词汇,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
表示“微不足道、不值一提”
该用法强调对事物的轻视或否定。例如《汉书·东方朔传赞》中“其流风遗书蔑如也”,颜师古注为“言辞义浅薄,不足称也”,即认为某人的言论或成就无足轻重。
表示“不如、不及”
用于比较语境,指一方远逊于另一方。如《文选·潘勖〈册魏公九锡文〉》中将曹操的功绩与伊尹、周公对比,称“方之蔑如也”,意为伊尹和周公的德行也无法与之相比。
补充说明:
建议结合具体古籍上下文理解其细微差异。
《蔑如》(miè rú)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不在乎、漠视、不重视等。
《蔑如》字共有15个笔画,由草字头(艹)和目字旁(目)组成。
《蔑如》的来源不明确,但多出现在古代文献、诗歌中。
《蔑如》的繁体字为「蔑如」。
在古代汉字发展过程中,字形常会有一定变化,所以《蔑如》在古时候的写法可能与现代写法不同。然而,具体的古代写法没有明确的文献记载。
1. 他对我的请求蔑如置之不理。
2. 在她眼中,我只是一个蔑如存在的过客。
蔑视、蔑弃、嘲蔑、侮蔑。
漠视、忽视、不屑、置之不理。
重视、关注、在意、在乎。
拔萃出羣百戏衣不绝于耳不落眼不识蚩拙崇贵酬谢诞得导译二红翻盏分俵府署构驾呱叽行动坐卧环行混殽狡横椒户玑琲基金会悸恐军兴览瞩令曲龙雕镂空漏下猛扑迷烦怒形于色跑片敲订凄飈青灯古佛情见于色跂首鋭兵儒品三节人从散军煽虐食封轼蛙手写炭檛特诏嵞山宛畅文奸济恶芜荒无生法宵祲魈魅下迁邪怪枲麻欣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