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哀莫大于心死的意思、哀莫大于心死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哀莫大于心死的解释

一个人最可悲的事莫过于丧失了良知灵魂,变得麻木不仁。《庄子·田子方》:“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哀莫大于心死"是一则源自先秦典籍的成语,其深层含义指精神层面的绝望是人世间最大的悲哀。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进行详细解析:


一、字面释义


二、深层含义

此成语强调精神层面的消亡远胜于肉体死亡的痛苦:

  1. 精神绝望:当人对生活失去信念、情感麻木时,即使肉体存活,亦如行尸走肉。
  2. 对比性悲哀:相较于外在苦难(如贫困、疾病),内在希望的湮灭才是根本性悲剧。

    如《庄子·田子方》所言:"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悲哀没有比心死更大的,而肉体死亡尚在其次)。


三、出处与典故

直接出处:

▸《庄子·田子方》:

仲尼曰:"……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孔子借颜回之口阐明:精神沦丧比生命终结更可悲,强调保持心灵生机的重要性。

文化背景:

庄子通过此语批判战国时代功利思潮对人性的异化,呼吁守护精神自由。


四、用法与示例


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释义:"指最悲哀的事,莫过于意志消沉和麻木不仁。" 见:汉典网

  2. 《庄子译注》(中华书局)

    对《田子方》篇的注解,阐释道家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3. 《成语源流大词典》(江苏古籍出版社)

    考据成语演变,强调其警示意义:心死为人生至哀。

网络扩展解释

“哀莫大于心死”是源自道家经典的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一、出处与原文

出自《庄子·田子方》,原文为:“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通过对比强调,精神层面的“心死”比肉体消亡更可悲。

二、核心含义

  1. 原意
    “心死”指思想停滞、精神麻木的状态。庄子认为,当人失去思考能力和生命活力时,便如同行尸走肉,这种内在精神的死亡是最大的悲哀。

  2. 现代引申义
    现多用于形容对人或事彻底失望后的极端消极状态,例如:

    • 长期失业者丧失求职动力
    • 情感中极度绝望的冷漠态度
    • 臧克家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对应的精神死亡状态

三、语言特征与用法

四、哲学启示

该成语警示人们:精神层面的生命力远比肉体存在更重要。庄子通过“心死”与“身死”的对比,呼吁保持思想活力和精神追求,反对麻木苟活的人生态度。

参考资料

详细典故可查阅《庄子·田子方》原文,或参考汉典、成语词典等权威解析。

别人正在浏览...

軷祭榜帖参赞大臣钞劫诚怀捶楚蛋类德寿底绩地契砥柱都都抹抹斗合恩深义重防拓凡胎肉眼逢接公羊子跪下洪溶混世魔王甲错贱蔑交酬佳篇结鳞节目牌静脉疾恶如雠皲坼口含天宪胯衫愣沉凉波麟史罗搜脉息昧地瞒天面积蜜露馁荏胮胀扑哩扑剌遣施倾附嚅哜如详缴如一衰莫鼠盗摅舒岁夕特得条规題名道姓外象文治武力硪碌厢子狭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