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儆戒的意思、儆戒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儆戒的解释

[warn] 告诫人使注意改正缺点错误

详细解释

警戒;戒备;戒惧。《书·大禹谟》:“儆戒无虞,罔失法度,罔游于逸,罔淫于乐。”《三国志·吴志·孙权传》:“夫法令之设,欲以遏恶防邪,儆戒未然也。” 宋 司马光 《进<古文孝经指解>表》:“府库者祖宗之府库,不可以赏非其功;法令者祖宗之法令,不可以罚非其罪:慎之重之,益自儆戒。” 明 张居正 《宵夜勤政》诗:“世泰何曾忘儆戒,年丰犹自念寒飢。” 郭沫若 《棠棣之花》第五幕:“我希望你留着不死,把我兄弟的故事传播出去,使天下后世的人晓得有我兄弟这样一位英雄,也使天下后世的暴君污吏知道儆戒。”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儆戒是汉语中的复合动词,由“儆”和“戒”两个语素构成。《现代汉语词典》将其定义为“通过警示使人戒备、警觉”,强调以事例或言语提醒他人避免过失。该词多用于书面语境,常见于警示性言论或历史教训的总结。

从构词角度看,“儆”本义为使人警醒,《说文解字》释作“戒也”;“戒”则指防备、警惕,《玉篇》注解为“慎也”。二者组合后形成递进式语义结构,既包含警示行为,又强调预防目的。例如《尚书·大禹谟》载“儆戒无虞”,即通过警示消除潜在隐患。

在用法特征上,儆戒常与“以史为鉴”“惩前毖后”等短语搭配使用,多用于公文、政论及历史文献。其近义词包括“警戒”“戒备”,但语义侧重不同:“警戒”强调防备状态,“戒备”侧重物质准备,而“儆戒”更突出警示的教化功能。

参考来源: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2.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本
  3. 顾野王《玉篇》国家图书馆藏宋刻本
  4. 《尚书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十三经注疏本

网络扩展解释

“儆戒”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要点解释:

  1. 基本含义
    指通过告诫、警示使人注意改正错误或防备潜在危险,强调对可能发生的不利情况保持警觉。例如《书经·大禹谟》中的“儆戒无虞”,即提醒人们不可因暂时平安而放松戒备。

  2. 古典文献中的体现
    该词常见于古籍,如《三国志》提到“儆戒未然”,意为提前防范未发生的祸患;司马光在奏表中亦用“益自儆戒”强调自我警示的重要性。

  3. 使用场景
    多用于书面语境,描述对危险、风险或不良行为的警惕状态,如“万众儆戒”“以儆效尤”等表达。现代汉语中也可用于正式场合的劝诫,如官方文告中的“毋忘儆戒”。

  4. 同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包括“警戒”“戒备”,反义词则为“褒嘉”(表示嘉奖)。

该词融合了“警示”与“防备”双重含义,既有对错误的纠正意图,也包含对潜在危机的预防态度。

别人正在浏览...

包罗万有壁鱼驳轹苍翠欲滴粗举倒茬到时导延爹爹風詠歌行攻弹工商银行刮缝龟鹤遐龄悍逆晖映火尽薪传胡支忌口谨舍瘠硗九嫔居错军船抗圹款藩龙潜沦暮毛郑庙濯模镕目光如豆沐栉逆遁女使丕佑趫疾弃瓢岩阙陷日禁深文附会市娃爽直索绝宿铁刀宿着听话体元立极痛心伤臆兔纤妄尘而拜桅灯未妨渥眄夏采崄阸相面消折希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