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道家指超乎“有”和“无”以上的原始存在。《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太虚辽廓而无阂,运自然之妙有。” 李善 注:“妙有谓一也。言大道运彼自然之妙一,而生万物也……《老子》曰:‘道生一。’ 王弼 曰:‘一,数之始而物之极也。’谓之为妙有者,欲言有,不见其形,则非有,故谓之妙;欲言其无,物由之以生,则非无,故谓之有也。斯乃无中之有,谓之妙有也。” 唐 李白 《九华山联句》:“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
(2).佛教指非有之有。与非空之空的“真空”相对。 南朝 梁 萧统 《令旨解法身义》:“寄以名相,故説妙有,理絶名相,何妙何有。”《景德传灯录·荷泽大师<显宗纪>》:“湛然常寂,应用无方,用而常空,空而常用。用而不有,即是真空;空而不无,便成妙有。”
妙有是汉语中一个融合哲学与美学意蕴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看似虚无却实际存在的精微本体,或超越形质限制的玄妙存在。该词源于道家与佛教思想,后扩展至文学艺术领域,其释义需结合多重维度:
道家本源
道家以“无”为宇宙本源,“妙有”指“无”中化生的具象存在。《道德经》提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而“妙有”即“有”的至高境界,体现道体虽无形却涵摄万物的特性。如成玄英《道德经义疏》释:“妙本希夷,故称无物;能生万有,故强名为形。”
来源:《道德经》第一章;成玄英《道德经义疏》
佛学辩证阐释
佛教以“真空”指万物性空之理,“妙有”则指空性中显现的缘起现象。隋代智顗《法华玄义》云:“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强调空有相即的辩证关系。此概念在《般若经》中发展为“第一义谛”与“世俗谛”的统一。
来源:智顗《法华玄义》;《大般若经》
艺术创作境界
在文艺理论中,“妙有”指超越形似、直抵神韵的创作境界。谢赫《古画品录》评陆探微“穷理尽性,事绝言象”,即通过有限形象传达无限意蕴,契合“妙有”美学。宋代严羽《沧浪诗话》亦以“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喻诗之妙境。
来源:谢赫《古画品录》;严羽《沧浪诗话》
语言修辞特质
清代刘大櫆《论文偶记》提出“文贵妙,妙在含蓄无垠”,认为语言应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在虚实间构建意蕴空间,此即“妙有”在文辞中的体现。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4卷第327页明确释义:
妙有
① 道家指超乎“有”“无”之上的原始存在。
② 佛教指非有之有。区别于“真有”“实有”,强调因缘和合的假有。
③ 神妙的存在,多形容艺术境界。
来源: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12年
结论:“妙有”作为中国哲学的核心范畴,既蕴含道家“有无相生”的宇宙观,亦承载佛学“真空假有”的辩证思维,更衍生为艺术中“虚实相生”的审美范式,其多重意涵共同指向超越具象的玄妙本体与创造境界。
“妙有”是一个融合道家和佛教哲学思想的术语,其含义在两大学派中有不同维度的阐释:
道家认为“妙有”是超越“有”与“无”对立状态的原始存在,即宇宙的本源。它既非具象的“有”,也非绝对的“无”,而是处于有无之间的根本状态。例如《老子》提出“道生一”,王弼注解“一”为“数之始而物之极”,即“妙有”是无形无相却能生成万物的本源。
佛教中“妙有”指“非有之有”,与“真空”(非空之空)形成辩证关系。它强调事物本质为空,但现象层面又存在作用,即“用而不有,空而不无”。《景德传灯录》用“湛然常寂,应用无方”描述这种空有相融的境界,说明妙有是真空的功用显现。
学派 | 本质 | 特点 | 经典依据 |
---|---|---|---|
道家 | 万物生成的本源 | 超然有无,无形而生万物 | 《老子》“道生一” |
佛教 | 空性中的现象作用 | 真空妙有,空有不二 | 《显宗纪》“用而不有,空而不无” |
“妙有”体现了东方哲学对存在本质的深刻思考:道家从生成论角度强调本源,佛教则从认识论层面探讨空有关系。此概念在玄学、禅宗等思想体系中均有重要影响。
饱饭暴面宾相不堪其忧不凉不酸蝉冠豸绣遄死穿蹄催租到悬稻秧大田作物杜邮亭鹅卵石藩衍法羊忿怨陔养戈革挂心鈎鹤岭輷鞫殷殷画迹画翟恢恢毁灭会审嘉木鲛户金刚钻絶影看翫料事如神挛株鲁弱露营马质摸不着头脑鸟堞齧蚀弄法舞文怒吽吽蓬茅骈翼呛人丘城衢尊商灯神御殿石璞双斧伐孤树耍歪掉猴挞击土皇上微潮猬列温补象齿焚身献祭小百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