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雉堞。 唐 骆宾王 《四月八日题七级》诗:“化城分鸟堞,香阁俯 龙川 。”参见“ 雉堞 ”。
“鸟堞”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1. 基本释义
“鸟堞”即“雉堞”,指古代城墙顶部修筑的连续凹凸状矮墙,形似齿状排列,主要用于军事防御。其名称中的“鸟”可能源于城墙垛口排列如鸟喙的形态特征。
2. 文学引用
唐代诗人骆宾王在《四月八日题七级》中曾用此词:“化城分鸟堞,香阁俯龙川。”此处“鸟堞”既描绘了建筑的防御结构,也增添了诗句的意象层次。
3. 结构与读音
补充说明
“雉堞”是更通用的名称,常见于古代建筑文献,而“鸟堞”可能为文学化表达或方言变体。该词现代使用较少,多见于古诗文或历史研究场景。
“鸟堞”是一个汉字词语,可以拆分为“鸟”和“堞”两个部分。它的含义是指人工建造的鸟巢或鸟窝。鸟堞通常是由鸟类用来筑巢居住或产卵的地方。
鸟堞的部首是“鸟”,它属于象形字部首。它的笔画数为11画(鸟:9画,堞:2画)。
鸟堞这个词的来源比较晚,它是在明代末年出现的。《明史·方孝孺传》中就有“堞”字的记载,用来指代鸟巢。
鸟堞的繁体字为「鳥堞」。
古代的汉字写法和现在有所不同,对于鸟堞这个词来说,古代的写法是「鳥疊」。
1. 这里是一片绿草如茵的草原,上面遍布着各种鸟堞。
2. 在春天,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树上的鸟堞里孵化出的小鸟。
1. 组词:鸟巢、鸟窝、巢穴、鸟屋。
2. 近义词:鸟巢、鸟窝。
3. 反义词:鸟巢里没有鸟的鸟巢,即废弃的鸟巢。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