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志常在的意思、猛志常在的详细解释
猛志常在的解释
比喻雄心壮志,至死不变。
词语分解
- 猛志的解释 犹壮志。《后汉书·公孙瓒传》:“是岁, 瓚 破禽 刘虞 ,尽有 幽州 之地,猛志益盛。” 晋 陶潜 《读<山海经>》诗之十:“ 刑天 舞干戚,猛志故常在!” 南朝 梁 沉约 《郊居赋》:“闕投石
- 常在的解释 .长久存在。 汉 焦赣 《易林·小畜之遯》:“天之所予,福禄常在。” 晋 陶潜 《岁暮和张常侍》:“厉厉气遂严,纷纷飞鸟还。民生鲜常在,矧伊愁苦缠。” 宋 刘子翚 《次韵陈成季郡会》:“惜花意欲
网络扩展解释
“猛志常在”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是其详细解析:
基本释义
- 含义:比喻雄心壮志至死不变,形容人志向坚定,即使面临困境也矢志不渝。
出处与背景
- 原始出处:出自东晋诗人陶渊明的《读山海经》诗:“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注:“干戚”指盾牌和斧头,刑天是神话中与黄帝抗争的神祇,被斩首后仍挥舞兵器战斗)。
- 背景故事:刑天在《山海经》中被描述为战败后以乳为目、以脐为口,继续抗争的形象,象征不屈不挠的精神。
结构与用法
- 语法结构:主谓式成语,可作宾语或定语。
- 感情色彩:中性词,多用于褒义语境,强调坚定意志。
- 常见搭配:形容人物在逆境中保持斗志,如“他虽屡遭挫折,却猛志常在”。
示例与延伸
- 例句:
“科研道路上困难重重,但他猛志常在,最终攻克了技术难题。”
- 近义成语:矢志不渝、百折不挠。
- 文化意义:既体现陶渊明诗歌中的豪迈气概,也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对坚韧精神的推崇。
注意
- 常见误写:部分文献中将“干戚”误作“于戚”,实为“干(盾)戚(斧)”。
- 关联典故:除刑天外,亦有文献提及“精卫填海”,但后者更侧重毅力而非壮志。
如需进一步了解成语故事或诗句背景,可参考《山海经》或陶渊明诗集。
网络扩展解释二
猛志常在
《猛志常在》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的意志力非常坚强,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这个成语的拆分部首是“犬”,代表着狗;“心”,代表着人的内心思想。拆分后可以看出,它的构成部分都与动物和人的内心相关。
这个成语源自《左传·昭公元年》:“猝然岐下之行,长矢穷困之中,亦有猛志焉。”意思是当初周公冒着生命危险去岐山下面,面临着穷困的时候,仍然保持着坚强的意志。
《猛志常在》这个成语的繁体字为「猛志常在」。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它的写法可能会有所变化。如:「勐志常在」、「猛誌常在」等。但是,这些变化并不影响它的本意和使用。
这个成语可以用在一些句子中,例如:“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都要猛志常在,坚持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
除了“猛志常在”,还有一些与之相关的词汇,如:“坚毅”、“刚毅”、“不屈不挠”等,它们都表示一个人拥有坚定而坚强的意志力。
与“猛志常在”相反的词汇可以是“懒散”、“消极”等,它们表示一个人缺乏积极向上的意志力。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