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科适 ”。谓依法贬谪,流徙戍边。亦指贬谪戍边的罪人。《史记·大宛列传》:“置 居延 、 休屠 以卫 酒泉 ,而发天下七科适,及载糒给贰师。” 张守节 正义:“音讁。 张晏 云:吏有罪一,亡命二,赘壻三,贾人四,故有市籍五,父母有市籍六,大父母有籍七:凡七科。 武帝 天汉 四年,发天下七科讁出 朔方 也。”按,《汉书·武帝纪》作“科讁”。 汉 桓宽 《盐铁论·击之》:“甲士死於军旅,中士罢於转漕!仍之以科适,吏徵发极矣。” 明 文徵明 《顾春潜先生传》:“一切科讁,凡以瘠民裕上者,悉蠲放之。”
“科谪”是一个历史词汇,主要含义与古代刑罚制度相关,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词义
指“依法贬谪,流放戍边”,也代指被贬谪戍边的罪人。
其异体写法为“科适”,读音相同(kē zhé)。
历史背景
该词常见于汉代文献,如《史记·大宛列传》记载汉武帝为征讨大宛国,曾“发天下七科适”戍边。这里的“七科”包括七类被强制征发的人群:有罪的官吏、逃亡者、赘婿、商人、曾有市籍者、父母有市籍者、祖父母有市籍者。
制度特点
科谪是秦汉时期的一种强制征发手段,常用于补充边疆兵源或劳役,具有惩罚性和社会阶层针对性(如商人、赘婿等群体常被纳入)。
文献例证
汉代桓宽《盐铁论·击之》提到“科适”导致“吏徵发极矣”,侧面反映了这一制度对民众的压迫。
“科谪”体现了古代法律与军事需求的结合,通过强制流放特定人群巩固边疆,但也暴露了社会阶层的不平等。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案例或演变,可查阅《史记》《汉书》等原始史料。
科谪是一个汉字词语,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它的意思是将人贬谪到某个地方或某种职位。下面将从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字、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等方面来介绍这个词。
在《康熙字典》中,科谪被归类在"言"部中,而其部首为"言"。在拆分笔画上,科谪共有8个笔画。
科谪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官制中的一个惩罚措施。古代时期,贬谪是指将官员贬低到低级或边远的职位,这种处罚即称为谪。在科举制度盛行的时期,通过科举考试选*********的官员中,若因为失职或犯罪而被贬谪,就称为科谪。
在繁体字中,科谪这个词的写法保持不变。
在古代,科谪这个词的写法存在一些变形。例如,有的古籍中将科谪写成"科責"、"科责"等写法。
1. 他因为贪污被科谪到边疆。
2. 这位优秀的官员因为一时的疏忽,不幸被科谪了。
科举、贬谪、官员、边疆
贬斥、贬责、谪戍
录用、提拔、晋升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阿乡保路运动八字帖儿卑以自牧变貌炳赫蔽匿不顿昌阳常尊骋词楚妃叹大凤泛海泛水飞掣飞容赴火蹈刃阁学鹤翎红泉胡辇活理监董降帜见天见晩简缘鮆刀鱼节度使敬授紧峭稽扫拘撮距黍遽央灵凤六轮子梦往神游米黄片接寸附屏星前圣青铜镜骚怨沈机失策十发十中十六角霜树双套车双头花私娼托色輐断五花无如之何详华相切相磋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