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志常在的意思、猛志常在的詳細解釋
猛志常在的解釋
比喻雄心壯志,至死不變。
詞語分解
- 猛志的解釋 猶壯志。《後漢書·公孫瓒傳》:“是歲, 瓚 破禽 劉虞 ,盡有 幽州 之地,猛志益盛。” 晉 陶潛 《讀<山海經>》詩之十:“ 刑天 舞幹戚,猛志故常在!” 南朝 梁 沉約 《郊居賦》:“闕投石
- 常在的解釋 .長久存在。 漢 焦贛 《易林·小畜之遯》:“天之所予,福祿常在。” 晉 陶潛 《歲暮和張常侍》:“厲厲氣遂嚴,紛紛飛鳥還。民生鮮常在,矧伊愁苦纏。” 宋 劉子翚 《次韻陳成季郡會》:“惜花意欲
網絡擴展解釋
“猛志常在”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析:
基本釋義
- 含義:比喻雄心壯志至死不變,形容人志向堅定,即使面臨困境也矢志不渝。
出處與背景
- 原始出處:出自東晉詩人陶淵明的《讀山海經》詩:“刑天舞幹戚,猛志固常在。”(注:“幹戚”指盾牌和斧頭,刑天是神話中與黃帝抗争的神祇,被斬首後仍揮舞兵器戰鬥)。
- 背景故事:刑天在《山海經》中被描述為戰敗後以乳為目、以臍為口,繼續抗争的形象,象征不屈不撓的精神。
結構與用法
- 語法結構:主謂式成語,可作賓語或定語。
- 感情色彩:中性詞,多用于褒義語境,強調堅定意志。
- 常見搭配:形容人物在逆境中保持鬥志,如“他雖屢遭挫折,卻猛志常在”。
示例與延伸
- 例句:
“科研道路上困難重重,但他猛志常在,最終攻克了技術難題。”
- 近義成語:矢志不渝、百折不撓。
- 文化意義:既體現陶淵明詩歌中的豪邁氣概,也反映中國傳統文化對堅韌精神的推崇。
注意
- 常見誤寫:部分文獻中将“幹戚”誤作“于戚”,實為“幹(盾)戚(斧)”。
- 關聯典故:除刑天外,亦有文獻提及“精衛填海”,但後者更側重毅力而非壯志。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故事或詩句背景,可參考《山海經》或陶淵明詩集。
網絡擴展解釋二
猛志常在
《猛志常在》是一個成語,用來形容一個人的意志力非常堅強,始終保持着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态。
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是“犬”,代表着狗;“心”,代表着人的内心思想。拆分後可以看出,它的構成部分都與動物和人的内心相關。
這個成語源自《左傳·昭公元年》:“猝然岐下之行,長矢窮困之中,亦有猛志焉。”意思是當初周公冒着生命危險去岐山下面,面臨着窮困的時候,仍然保持着堅強的意志。
《猛志常在》這個成語的繁體字為「猛志常在」。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它的寫法可能會有所變化。如:「勐志常在」、「猛誌常在」等。但是,這些變化并不影響它的本意和使用。
這個成語可以用在一些句子中,例如:“無論遇到什麼困難,我都要猛志常在,堅持努力追求自己的夢想。”
除了“猛志常在”,還有一些與之相關的詞彙,如:“堅毅”、“剛毅”、“不屈不撓”等,它們都表示一個人擁有堅定而堅強的意志力。
與“猛志常在”相反的詞彙可以是“懶散”、“消極”等,它們表示一個人缺乏積極向上的意志力。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