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旋行貌。《文苑英华》卷三五二引 南朝 梁 何逊 《七召》:“步想象以顿足,腕蹣连而拂面。”
“蹒连”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略有差异,以下为综合解释:
古典文献中的含义
源自南朝梁代何逊的《七召》,原文为“步想象以顿足,腕蹒连而拂面”(《文苑英华》卷三五二引)。此处“蹒连”指“旋行貌”,即身体旋转、步伐迂回的动作,带有文学描绘色彩。
现代用法扩展
现代词典中多解释为因年老、疾病或体弱导致的行走不稳,或姿态不端正。例如:“蹒连而行”可形容人踉跄、摇晃的步态。
字形拆解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文苑英华》或《汉语大词典》等典籍。
蹒连(pán lián)是一个中文词语,意指行走时蹒跚地连续不断。
蹒连的部首是足(ㄕㄨˊ),总共有14个笔画。
蹒连一词最早出现于《说文解字》中,是由“蹒”和“连”两个字组成。
在繁体中文中,蹒连的写法为「蹣躚」。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蹒连的写法为「蹣躝」。
1. 小孩学步时总是蹒连着摇摇晃晃,但他们的步伐越来越稳定。
2. 受伤后,他蹒连着走到医院,坚持不放弃。
1. 蹒跚:行走时蹒连摇晃的样子。
2. 连续:不间断地进行或发生。
3. 不断:连续不断地。
4. 摇摇晃晃:形容走路或移动时不稳定的样子。
1. 踉蹌:行走时蹒连摇晃的样子。
2. 踉跄:行走时不稳定摇晃的样子。
稳健:行走或进行时稳定、坚定的样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