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nclude;contract;complete;clinch] 用书面形式肯定条约、合同等
订立条约
订立合同
谓条约、契约或合同等经有关方面协商后用书面形式肯定下来。 清 曾纪泽 《伦敦再致李傅相书》:“而议定各遣使臣赴 藏 视察彼处情形,订立通商章程,仍由中朝批准。” 康濯 《水滴石穿》第五章:“另外一个问题也打算说,可又根据和 张山阳 共同订立的协定而忍住了。”
“订立”是现代汉语中表示通过协商确定书面协议或约定的动词,其核心含义包含以下三方面:
协商确认的书面形式 指双方或多方经过商议后,将协商结果以书面条款固定下来。《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定义为“经过协商后用书面形式肯定下来”,强调该词具有法律文书属性。
法律效力生成过程 在民事法律范畴特指缔约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464条将其定位为“民事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协议”,体现其法律约束力特征。
词源构成与语义延伸 从构词法分析,“订”含修订、校订之意,“立”指确立,组合后形成“经修正后确立”的复合语义。《新华词典》(第3版)指出其适用于合同、条约等具有约束力的文书,区别于口头约定。
该词常见搭配包括“订立合同”“订立契约”“订立规章”,在司法实践中要求缔约双方必须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且内容不得违反公序良俗。与“签订”存在细微差别:前者强调协商过程,后者侧重最终签署动作。
“订立”是一个动词,指双方或多方通过协商、约定,正式确定某种协议、契约、条款等,并形成书面或口头的正式文件。其核心含义在于“共同确立具有约束力的约定”,常用于法律、商业、社会关系等正式场景。
字义分解
典型使用场景
与相近词的区别
法律效力
订立的协议若符合法律规定(如当事人具备民事行为能力、内容合法),即产生法律约束力,违约方需承担相应责任。例如《民法典》规定,依法订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
不定觇睹超伦轶群澄润齿录赤贫次级错读大亲东山之府东下逢颠凤凰木高慢梗绝孤愤过江黑道狠揍回指蹇然教名极端惊灰禁陌酒枚镌椠寇掠乐品离端鳞翅目陇驿买休衊染秘画内方品馔千金一刻悭恡牵延且做勤务兵忍饥挨饿三垂山徼慴愕蛇盘鬼附售用耍泼娑罗笼铁流晩途霞峯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相嬲贤级现身显位下欠写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