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指工商业。 汉 荀悦 《申鉴·时事》:“絶末伎,同本务,则事业脩矣。”
(2).不足道的技艺。 晋 张华 《励志》诗:“ 养由 矫矢,兽号于林; 蒲卢 縈缴,神感飞禽。末伎之妙,动物应心。” 唐 刘肃 《大唐新语·惩戒》:“ 高宗 朝, 姜恪 以边将立功为左相, 阎立本 为右相。时以年饥,於国子学生归,又限令史通一经。时人为之语曰:‘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三馆学生放散,五臺令史明经。’以末伎进身者,可为炯戒。” 明 刘基 《赠弈棋相子先序》:“盖棋,末伎也,而有用兵之道,可以通人之智。”
末伎(mò jì)是古代汉语中的复合词,具有两层核心含义:
1. 指代低微的技艺或职业
此释义源于古代社会对职业等级的划分。《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商务印书馆,2020年)指出,“末”在古汉语中常与“本”相对,表示次要或末端,“伎”通“技”,指技艺。例如《汉书·食货志》提到“雕文刻镂,伤农事者也;锦绣纂组,害女红者也……以奉无谓之末伎”,强调此类技艺对社会生产的消极影响。来源:《古代汉语词典》第三版(中华书局,2019年)。
2. 引申为不务正业的手段或卑劣行径
词义演变中,“末伎”逐渐带有贬义色彩,用于批判偏离正道的行为。如唐代刘知几《史通·载文》评述“竞举浮华之词,争驰迂诞之说,骋末学之传闻,饰雕虫之末伎”,以“末伎”讽刺虚浮文风。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
该词的现代使用多见于文史研究领域,需结合语境辨析其具体指向。
“末伎”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mò jì,其含义可从两个角度解析:
古指工商业
这一释义源自汉代荀悦的《申鉴·时事》:“絶末伎,同本务,则事业脩矣。”。古代将农业视为“本务”,而工商业被视为次要的“末伎”,强调重农抑商的思想。
不足道的技艺
指仅掌握皮毛的技能或次要的才能。例如:
多用于古文或学术讨论中,如分析古代经济政策时指代工商业,或评价某人技能浅薄时使用。
傍生悲荒奔凑卜数灿烂炳焕惝惝超拜尘灰畴匹丑俗鹑雀存覆戴翼哆嗦儿女像讹索坊官贩质发徵风颠风炉纷纭杂沓负羽歌吟光范官鑪钱官搨估衣暵暵黄绀绀话谈贿雇柬汰跽跗儁杰科徭潦灾流娼録録旅肠麻痹大意买放拿问朋淫平码馆切忧青帝青雯泉穴三槐堂擅势师干收求疏而不漏甜适眺注为伍五行阵乌漆墨黑相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