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天地元气。亦指天地。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六九:“混元生两仪,四象运衡璣。”《后汉书·班固传》:“厥道至乎经纬乾坤,出入三光,外运混元,内浸豪芒。” 李贤 注:“混元,天地之总名。” 唐 方干 《处州洞溪》诗:“混元融结后,便有此溪名。” 宋 司马光 《次韵和邻几秋雨十六韵》:“混元初不宰,霪雨浩无程。”《封神演义》第八二回:“混元初判道为尊,炼就乾坤清浊分。”
(2).谓开天辟地之时。形容极古远的时代。 唐 白居易 《卯时酒》诗:“似游 华胥国 ,疑反混元代。”《云笈七籤》卷二:“混元者,记事於混沌之前,元气之始也。”
“混元”一词的含义可从哲学、文学及现代应用三个层面进行解析:
哲学与宇宙观
混元源自道教思想,指宇宙形成前的混沌状态,即元气未分、形质不分的原始阶段。这一概念并非简单的无序,而是蕴含有序的混化运动,体现天地人合一的整体性(如《后汉书》称其为“天地之总名”)。
文学与历史释义
现代延伸与成语用法
在成语中可引申为“混乱无序”的状态(如形容会议场面杂乱)。此外,该词也被用于文化作品命名,如国产足球动画《混元》。
混元的核心内涵是宇宙本源与整体性,需结合语境区分其哲学本义与引申义。如需深入古籍原文,可参考《后汉书》《咏怀》等文献。
混元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指的是宇宙大成混沌无形之初,即万物未分化的状态。在道家哲学中,混元也指的是宇宙最初的能量,是宇宙中互相交融、变化不定的状态。
拆分部首和笔画:混元由水部的“氵”和原字底部的“元”组成。氵是水的象形字,元则表示本源、起源。它共有11个笔画。
来源:混元的字义在《说文解字》中有所记载。在古代,混元一词多用于道家哲学和玄学思想中,表达了万物和一切事物的最初状态。
繁体:繁体字“混元”的写法和简体字一样。
古时候汉字写法:混元在古代的汉字书写中常用于书法和碑刻中,略有变化,例如:“渾元”、“温元”等变体。
例句:
1. 宇宙的起源是从混元状态开始的。
2. 在太极中,阴阳交融,形成了混元气息。
组词:混元可以组成其他词语,如混元功、混元无极、混元内功等。
近义词:太初、无始。
反义词:分化、有形。
暴公子苞蘖鞭靮边游纯明打旋罗杜耳恶闻饭罋丰暇豫凤舆分形同气隔壁公爷管榷函阵宦程姜戎艰诘剪刻见所未见计不旋踵鸡唱介邱金池荆榛谨宪九摧绝粒军分亮察临财不苟灵金鹿脯论斥孟嘉落帽木册木鹤仙人木桃南天内倾飘遥披裘带索且住权略全实融资弱水塞音饍御沙沙声圣贤深空审势身微言轻时隙宿雏谭谭听戏纤秀小屈大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