貌禅的意思、貌禅的详细解释
貌禅的解释
面部表情如僧徒入禅。形容入神的样子。 唐 孟郊 《听琴》诗:“定步履齿深,貌禪目冥冥。”
词语分解
- 貌的解释 貌 à 面容:面貌。容貌。貌相。以貌取人。 外表的样子:礼貌。貌合神离。道貌岸然。 外观:全貌。 古书注解里表示状态、样子,如“飞貌”指飞的样子。 描绘,画像:“命工貌妃于别殿”。 笔画数:; 部首
- 禅的解释 禅 (禪) á 佛教指静思:坐禅。参(乶 )禅。禅心。禅机(佛教禅宗启发门徒悟道时使用的隐语、比喻以及带有暗示性的动作等)。禅宗。禅定。 特指佛教的:禅师。禅杖。禅林。禅堂。 禅 (禪) à 帝王的
专业解析
貌禅是汉语中的佛教术语,由“貌”与“禅”组合而成,需从字源、佛教语境及典籍用例综合解析:
一、单字释义
-
貌(mào)
- 本义:面容、外表。《说文解字》释为“颂仪也”,指容貌仪态。
- 引申义:
- 通“邈”,意为遥远、超脱(《庄子·大宗师》“貌姑射之山”);
- 佛教中引申为“表象”或“虚相”,与“实相”相对(《佛学大辞典》)。
-
禅(chán)
- 核心义:梵语“dhyāna”音译,指静虑、思维修,即通过冥想达到心境澄明(《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二、复合词“貌禅”的语义
“貌禅”属佛教修行概念,指通过观想外在形相(如佛像、自然景象)以辅助禅定修习,强调“借相入定”的实践方法:
- 《摩诃止观》载:“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远离妄想及诸取,令心所向皆无碍”,此中“识佛境界”即需借“貌”(佛相)为禅观对象。
- 《禅法要解》亦云:“初习禅者,因像生想,由想入定”,印证“貌”为禅修初阶的方便法门。
三、典籍用例与权威佐证
-
唐代佛典《法苑珠林》:
“修貌禅者,先观如来妙色身,相好光明,摄心不散。”
此处“貌禅”明确指以佛陀形象为禅观对象的修行方式。
-
宋代《景德传灯录》:
记载僧人参禅“或观云貌,或听泉声,借外境以息妄念”,体现“貌禅”在自然景象中的灵活应用。
四、现代释义与学术共识
当代佛学研究中,“貌禅”被定义为:
以特定视觉形象为专注对象,引导意识进入禅定状态的修行方法,属“止观”实践中的重要分支(《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五、实际应用与语境延伸
- 宗教实践:藏传佛教“唐卡观想”、汉传“念佛观像”均属“貌禅”范畴。
- 文学隐喻:古典诗词如王维《过香积寺》“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以自然之“貌”隐喻禅心境界。
权威参考来源:
- 《说文解字》(中华书局)
-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 《摩诃止观》(智顗著)
- 《禅法要解》(鸠摩罗什译)
- 《法苑珠林》(道世撰)
- 《景德传灯录》(道原纂)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蓝吉富主编)
- 《王维集校注》(陈铁民校注)
网络扩展解释
“貌禅”是一个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释义
- 读音:mào chán(注音:ㄇㄠˋ ㄔㄢˊ)
- 结构:由“貌”(面容)和“禅”(佛教禅定)组成,字面意为“面容如禅修时的神态”。
- 含义:形容人面部表情如僧徒入禅时的专注、宁静状态,引申为入神或沉浸于某事的样子。
出处与例句
- 典籍来源:唐代诗人孟郊的《听琴》诗:“定步履齿深,貌禪目冥冥。”
诗句描绘了听琴者步履沉稳、目光深邃的入神状态。
用法与特点
- 文学色彩:多用于古典诗文或文学创作,现代口语中较少使用。
- 近义关联:可与“入定”“凝神”“专注”等词类比,但更强调面容如禅修的意象。
补充说明
- 权威性参考:汉典、沪江词典等均收录此词,释义一致。
- 注意:该词因古雅生僻,需结合语境理解,常见于对古典文本的解读。
别人正在浏览...
哀荒黯澹拔篲把酒持螯贝玉敕厉仇隙除舍骢马郞单个儿儿童剧费尔马猜想躬体力行构奸桂酒过务罕见黄同纸寰极建白简敬湫隘焦枣羁雌结症锦鳞僦屋举报蜡盘冷流列亭立挣搂把没骨末志牧丁闹嘤嘤片月钤符呛咕迁舍峭劲亲类如此这般三瓜两枣三熏沈木糁糁室宿署拜琐谈吐茵枉流弯膝危峭无俾象尼相似相溶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