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授职拜官。《新唐书·逆臣传中·黄巢》:“ 君长 弟 让 率 仙芝 溃党归 巢 ,推 巢 为王,号‘衝天大将军’,署拜官属。”
署拜是古代官职制度中的特定术语,指在正式任命前先行代理某一职务的行为,具有临时性与过渡性特征。以下从语义、制度背景及文献例证三方面详解:
署
本义指“代理、暂任”,《说文解字》释为“部署,有所网属”,引申为暂代职务。在官制中特指未经正式授职而临时处理事务,如《后汉书·百官志》载“其不置校尉部,但军司马一人,又有军假司马、假候,皆为副武”,其中“假”即“署”之意。
来源:《汉语大词典》“署”字条。
拜
指正式授予官职,《周礼·春官》有“以九仪之命,正邦国之位”的记载,郑玄注:“命谓迁秩进爵之命。”即通过特定仪式任命实职。
来源:《古代职官大辞典》“拜官”条目。
署拜连用
二字组合形成“先署后拜”的递进关系,即先以代理身份履职,经考核后再正式任命。如《资治通鉴·汉纪》胡三省注:“署者,权摄;拜者,正命。”
考核机制
汉代以降,“署拜”成为官员选拔的过渡环节。如《后汉书·循吏传》载孟尝“初署户曹史,后拜徐令”,体现代理期表现决定最终任命。
来源:《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
职务分类
来源:《唐代官制研究》。
《后汉书·冯鲂传》
“帝乃署鲂为郏令,后拜虞郡尉”,明确区分“署”(试任郏县令)与“拜”(实授郡尉)。
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后汉书》。
《宋史·职官志》
“凡除职事官,皆先署而后拜”,说明宋代仍沿袭此制。
来源:《宋史职官志补正》。
明清时期,“署”渐与“兼”“摄”混用,但“署拜”仍保留“先试后任”的核心含义。清代赵翼《陔余丛考》考辨:“署者,权其职;拜者,实授也。”
来源:《陔余丛考》卷二十七。
“署拜”是古代职官制度中“试任转正”的特定程序,反映了传统官僚体系中对任职资格的审慎考察机制。其释义需结合动态的官职授予过程理解,而非静态的单一职衔。
“署拜”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官职任命相关的行为。以下是详细解释:
署拜指授职拜官,即通过正式程序任命官职,包含授予职位(“署”)和行拜官礼仪(“拜”)两个环节。
字义构成
历史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新唐书·逆臣传中·黄巢》,记载黄巢被推举为“冲天大将军”后,“署拜官属”,即任命下属官员。
应用场景
该词现代已不常用,主要出现在历史文献或古文研究中。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新唐书》原文或古代职官制度相关研究。
白楮毕卓逋走驰电池凤错金荡思点头之交遏籴二谏反唇放头匪石之心附会负局敷文负字狗子贯日毫克黑窄洪颐魱鮥践蹋郊礼窭小苦趣乐营榴裙留子漫头毛儿八分摹拓目镜木射乃心抛卖骈尸譬比娉婷苹果篮子静物画蒲质迁居跷生生齐天楸檟劝喻扫搭洒扫深解深山幽谷师子花数奇不偶思韵宿铁刀完粮五彩旗峡谷缃缣淅二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