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蛮夷邸的意思、蛮夷邸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蛮夷邸的解释

古代供来朝邻族、邻国的使者所住的馆舍。《汉书·元帝纪》:“﹝ 建昭 三年﹞秋,使护 西域 骑都尉 甘延寿 、副校尉 陈汤 撟发戊己校尉屯田吏士及 西域 胡 兵攻 郅支单于 。冬,斩其首,传诣京师,悬蛮夷邸门。” 颜师古 注:“蛮夷邸,若今鸿臚客馆。”《后汉书·西域传·焉耆》:“遂斩 焉耆 、 尉黎 二王首,传送京师,悬蛮夷邸。”《三辅黄图》卷六:“蛮夷邸,在 长安 城内 藁街 。”亦省称“ 蛮邸 ”。 唐 常衮 《贺白鼠表》:“方委贡於蛮邸,遂呈祥於甸邑。” 宋 郭若虚 《图书见闻志·谢元深》:“卉服鸟章,俱集蛮邸。”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蛮夷邸是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涉外接待场所,其名称源于传统华夷观念,特指中原王朝为周边少数民族政权或域外使节设置的居留机构。从汉语词义解析,“蛮夷”属并列结构,先秦时期泛指未受中原礼教影响的族群;“邸”原指诸侯朝觐时的住所,后演变为官方驿馆的统称。

据《汉书·元帝纪》记载,汉朝在首都长安设立蛮夷邸,隶属典客(后改称大鸿胪)管辖,主要承担外交接待职能。该机构具备三重功能特征:

  1. 外交礼仪空间:作为“万国来朝”的物化象征,承担外使递交国书、参与朝贡仪典等事务
  2. 文化缓冲区域:通过划定特定居住范围,既维护外族生活习俗,又防止异俗影响中原礼制
  3. 情报管控中枢:史载“蛮夷邸有胡巫,常受汉家祭祀”,反映其兼具文化交流与边疆情报收集作用

唐代制度沿革中,蛮夷邸职能逐步并入鸿胪寺体系。《资治通鉴·唐纪》注引胡三省考据,指出唐代长安的礼宾院、四方馆实为汉蛮夷邸制度的延续发展。这种涉外管理制度对东亚诸国产生深远影响,日本平安时代《延喜式》记载的“鸿胪馆”,即明确仿效唐制而设。

在语言学层面,“蛮夷邸”词组结构呈现古代汉语特征:“蛮”从虫部,初指南方族群;“夷”从大从弓,原指东方狩猎部族。二字合用体现中原文明的方位认知体系,与《礼记·王制》所述“东方曰夷,南方曰蛮”的华夷观形成互文。该词汇的历时演变,折射出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制度从区域管理到国家治理的体系化进程。

网络扩展解释

“蛮夷邸”是中国古代对外来使者的接待场所,具体解释如下:

  1. 基本含义
    指古代供邻族或外国使者居住的馆舍,类似现代的外交使馆或迎宾馆。名称中的“蛮夷”是古代中原王朝对边疆及外国族群的泛称,“邸”则为住所或客馆。

  2. 历史背景与实例

    • 西汉时期,汉元帝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匈奴郅支单于的首级曾被悬挂于长安的蛮夷邸门,以示威慑。
    • 东汉时,焉耆、尉黎二王的头颅也被传送至京师悬于蛮夷邸。
  3. 地理位置
    西汉蛮夷邸位于长安城内的槀(藁)街,此处是汉代重要的外交活动区域。

  4. 功能与用途
    作为外交机构,承担接待、安置来朝使者的职能。颜师古在《汉书注》中将其类比为唐代的“鸿胪客馆”(相当于外交部礼宾司)。

  5. 相关文献与简称
    该词在《汉书》《后汉书》《三辅黄图》等史籍中均有记载,唐代后常简称为“蛮邸”。

蛮夷邸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外交往的制度化,兼具礼仪展示与政治威慑的双重意义。需注意,“蛮夷”一词带有历史语境下的文化中心色彩,现代已不适用。

别人正在浏览...

八品闭阁自责播琴伯者布谷鸟蚕妇吃飞醋崇雅黜浮楚梅达标呆鸟捣动电热毯妒忌遏恶儿无常父罚觥非常时期废物利用浮玉山改柱张弦干营钩镰刀睔睔国初骇沐候车慌惚瀸濇魁台烂帐肋条林离面黄肌瘦邈踰莫胡卢南戒瓢箪凭据平漫让爵山水势不可遏施绯拖緑侍卫事行水鸟私议宿定俗学他们俩唐僧取经头营涂料完身汙隆香酥消极因素校猎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