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鵠版 ”。鹄头书体的诏板。用以辟召贤才。 唐 黄滔 《祭崔补阙文》:“故右补闕 博陵 崔府君 之灵,惟灵大 唐 有进士科,无巖穴詔,故鵠版之降,不易其人。” 宋 梁周翰 《五凤楼赋》:“虎皮包刃,鵠板搜儒。” 清 厉鹗 《授衣赋》:“於是访道细旃,求贤良冶,鵠版勤搜,雕章缮写。”
“鹄板”是古代汉语中的一个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综合解释:
基本词义
“鹄板”指以“鹄头书”(一种古代书体,形似鹄鸟头部)书写的诏书或官方文书,主要用于征召贤才。该词也写作“鹄版”,属于同义异体词。
历史用例
文化背景
鹄头书体常见于官方文书,因其字形庄重典雅,常用于彰显权威性。鹄板作为此类文书的载体,反映了古代对人才选拔的重视。
相关词语
“鹄板书”是衍生词,如宋代王禹偁诗中曾提及,但具体含义与“鹄板”相近。
该词属于古代特定语境下的专有名词,现代使用频率极低,多见于历史文献或文学研究领域。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案例,可参考、4等来源。
鹄板(hú bǎn)是指古代中国的一种乐器,形状类似于现代的钢琴。它由数十块木板组成,每块木板的长短不同,间隔排列。演奏鹄板时,演奏者用木棒敲击各个木板,发出不同的音调。
鹄(hú)是鸟类的一种,常见于水边。木(mù)是一种植物。鹄的部首是鸟,共有15画;木的部首是木,共有4画。
鹄板一词源自古代的音乐乐器“鹄”,鹄原指天鹅,后也用来泛指鸟类。在古代的乐曲演奏中,鹄是一种常见的乐器,后来逐渐演变成了“鹄板”。
繁体字“鵠板”也可以用来表示“鹄板”,其中“鵠”是鸟的一种,表示鹄的意思。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和现在有所区别。通常用毛笔蘸墨写字,书写时需要一定的技巧和艺术感。古时候“鹄板”的写法为:
鸟(鹄的部首)+ 板(木的部首)。
“他用鹄板演奏出悦耳动听的音乐。”
鹄鸟、乐鹄、木板、钢琴、乐器
近义词:琴、筝、琵琶
反义词:武器、战鼓、枪炮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