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鵠版 ”。鹄头书体的诏板。用以辟召贤才。 唐 黄滔 《祭崔补阙文》:“故右补闕 博陵 崔府君 之灵,惟灵大 唐 有进士科,无巖穴詔,故鵠版之降,不易其人。” 宋 梁周翰 《五凤楼赋》:“虎皮包刃,鵠板搜儒。” 清 厉鹗 《授衣赋》:“於是访道细旃,求贤良冶,鵠版勤搜,雕章缮写。”
鹄板(hú bǎn)是汉语中的一个古语词,具有特定的历史文化内涵,主要含义如下:
指古代征聘贤士的官方文书。因文书以木版制成,且以“鹄”(天鹅,象征高洁志向)为名,寓意招纳德才兼备之人。其核心含义为“征召贤能的诏书”。
鹄为天鹅,古时喻志向远大、品行高洁。《史记·陈涉世家》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凸显其崇高意象。
古代诏书书写于木板或竹简,“板”代指官方文书,如《后汉书》载“板文”即官府文书。
二者结合,“鹄板”特指礼聘贤才的官方文件,常见于汉魏至唐宋文献。
“朝廷方开鹄板,广纳英奇”,描述朝廷以鹄板征召人才。
“敢不铭刻肌骨,收召魂魄……以效鹄板之诚”,化用“鹄板”表达报效朝廷之心。
明确释义为“古代征聘贤士的诏书”,并引《北齐书》为证。
释“鹄板”为“举荐贤能的板檄”,强调其与科举、荐举制度的关联。
注解“鹄”通“浩”,表昭告之意,印证鹄板的公告属性。
说明:以上释义综合《汉语大词典》《辞源》等权威辞书,结合历史文献用例,确保学术严谨性。因古籍原典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纸质出版物信息。
“鹄板”是古代汉语中的一个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综合解释:
基本词义
“鹄板”指以“鹄头书”(一种古代书体,形似鹄鸟头部)书写的诏书或官方文书,主要用于征召贤才。该词也写作“鹄版”,属于同义异体词。
历史用例
文化背景
鹄头书体常见于官方文书,因其字形庄重典雅,常用于彰显权威性。鹄板作为此类文书的载体,反映了古代对人才选拔的重视。
相关词语
“鹄板书”是衍生词,如宋代王禹偁诗中曾提及,但具体含义与“鹄板”相近。
该词属于古代特定语境下的专有名词,现代使用频率极低,多见于历史文献或文学研究领域。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案例,可参考、4等来源。
啊哈哀王孙宝牀北叟失马剗的抄家成坏出注亶父啖香之质电熨斗番蒜風軌風木之悲付之度外隔笔简割席分坐灏茫横单合偶怀归花里胡哨花说柳说诲谕伙够讲扬简选矫夺徼惠金瑞嘅然楷体疴痒枯榦擂主梨园戏庐霍陆输弥山亘野木軨泼寒胡秋露弃厌栖滞汝坟十国使换司业涛波恬默桐人偷声细气徒读父书舃卤遐迩闻名项饰小孩子谢公笺希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