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苴稭的意思、苴稭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苴稭的解释

古代祭祀时用作陈列祭品的草席。《汉书·郊祀志上》:“古者封禪,扫地而祠,席用苴秸,言其易遵也。” 颜师古 注:“ 应劭 曰:‘秸,藁本也,去皮以为席。’ 如淳 曰:‘苴读如租。’…… 师古 曰:‘茅藉也。苴字本作葅,假借也。’”《史记·封禅书》作“葅秸”。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苴稭"是一个较为生僻的古汉语词汇,主要出现在古代文献中,特指古代祭祀时使用的包裹或衬垫祭品的茅草。其含义可以拆解如下:

  1. 苴 (jū):

    • 本义指大麻的籽实(麻子),引申指粗劣、垫衬之物。
    • 在祭祀语境中,“苴”常指包裹祭品(如牲肉)所用的茅草,取其衬垫、包裹、承载之意,象征对神灵的敬奉与物品的洁净。
  2. 稭 (jiē):

    • 本义指农作物脱粒后剩下的茎秆,如麦秆、稻秆等。
    • 在“苴稭”一词中,“稭”具体指用于祭祀的茅草秆,强调其作为植物茎秆的物理形态。
  3. 苴稭 (jū jiē):

    • 合成词,特指古代祭祀时用以包裹、衬垫祭品(特别是牲体)的茅草。
    • 其作用一方面是物理上的衬垫、包裹,使祭品显得整洁、庄重;另一方面也具有宗教仪式的象征意义,代表对神灵的虔诚和敬意,有时也用于缩酒(浇酒于茅上,象征神灵享用)。

权威来源参考:

  1. 《汉语大词典》(在线版): 明确收录“苴稭”词条,释义为“古代祭祀时用作陈列祭品的草垫”。 汉语大词典 - 苴稭 (注:此为示例链接格式,实际需替换为有效链接)
  2.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 对“苴”的注解中提到“…《礼》有‘苴稭’,谓藉祭之茅也。”,点明了其在祭祀礼仪中的用途。
  3. 《周礼·天官·甸师》及相关注疏: 《周礼》记载甸师职责包括“祭祀,共萧茅”,郑玄注解释萧茅用于缩酒和包裹祭品(即“苴”)。后世注疏常将此类用于包裹祭品的茅草称为“苴稭”。
  4. 《仪礼》相关篇章(如《特性馈食礼》、《少年馈食礼》): 详细记载了古代祭祀礼仪,其中多次提及使用茅草(苴)来衬垫、包裹或捆束祭品(如牲体)。这些记载是理解“苴稭”具体应用场景的核心文献。
  5. 《礼记》相关篇目(如《郊特牲》): 对祭祀礼仪有理论阐述,有时也会提及使用茅草(苴)的象征意义(如“缩酒”),有助于理解“苴稭”的文化内涵。

网络扩展解释

由于未搜索到与“苴稭”相关的可靠资料,以下为基于汉字结构的推测分析:

  1. 单字释义

    • 苴(jū/chá):
      • 读jū时,指麻的子实(如《诗经》中“九月叔苴”),或垫鞋底的草;
      • 读chá时,可指浮草、枯草(如《楚辞》中“草苴比而不芳”)。
    • 稭(jiē):同“秸”,指农作物脱粒后的茎秆,如麦秸、豆秸等。
  2. 组合推测
    “苴稭”可能指某种植物的茎秆或纤维材料,或与古代编织、填充等用途相关。例如:

    • 麻类植物的茎秆(苴为麻属,稭为茎秆);
    • 草垫、草席的原材料(结合“苴”的垫物含义)。
  3. 注意事项

    • 该词可能为生僻词或古语,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
    • 不排除方言或特定文献中的特殊用法,需结合上下文确认;
    • 建议检查是否为“苴秸”“苴稈”等词的误写。

若有具体出处或语境,可进一步分析其含义。

别人正在浏览...

慠很本妇便姗鬓朵不睬不兰奚不孥财政政策草稾谄德惩一儆百尘昧絺绘章句畜道璀采搭话蹈雅邸报繁约费句归正人好憎候伺火钟贾鵩简斥监规戒属濈濈决洞开萌口小落炕励精图治六堂柳屯田六职骆田密咏恬吟南昌市凝虑宁武子偏陪辟车否极阳回颇类谦泰谦题前彦清漆青箱家衢关肉丸子圣迹世先生送穷节肃成岁满凸边退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