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拨工的意思、拨工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拨工的解释

(1).解放初 中国 农村的一种劳动互助形式。 康濯 《买牛记》:“他们地里活都不强,没拨工互相的时候,营生一当紧,娘俩就忙个稀糊烂。”

(2).分派工作。《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妇女走上了劳动战线》:“因为抹秧子比较累,妇女们都不愿意干,队长没办法拨工。”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拨工是汉语中具有双重词性的复合词,其含义根据使用场景不同分为两类解释:

一、动词性用法 指有计划地调配劳动力资源的行为。该用法最早见于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村互助组时期,指农户间通过协商互换劳动力的生产协作方式。例如:"农忙时节各村拨工互助,有效解决了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二、名词性用法 指被组织调派的劳动者群体。这种用法常见于工程建设和生产管理领域,特指由上级单位统一调度的人员编制。例如:"建筑公司向重点项目拨工200人,保障工程进度。"

该词在当代使用中呈现两个显著特征:

  1. 历史文献中多与集体生产制度关联
  2. 现代法律文书多指向劳务派遣关系,如《劳动合同法》中关于用工单位与派遣单位权责的界定,与该词现代含义形成对应关系。

网络扩展解释

“拨工”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bō gōng,主要包含以下两种释义,具体解释如下:

  1. 解放初期中国农村的劳动互助形式
    指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村地区推行的一种集体劳动协作方式。在生产力较低的情况下,农民通过相互调剂劳动力、共同完成农业生产任务,以提高效率。例如:康濯在《买牛记》中提到,“没拨工互相的时候,营生一当紧,娘俩就忙个稀糊烂”。这种形式体现了当时农业合作化的特点。

  2. 分派工作或任务
    广义上指根据需求分配具体工作内容。例如:“平潭综合实验区国库承担实验区预算收入的支拨工作”“工人因分派任务产生争执”等场景。该用法强调对工作任务的调度与管理。

补充说明: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案例或历史细节,可参考相关文献或词典来源(如汉典、沪江词典等)。

别人正在浏览...

葆力保姆北海道波罗盖补鳌程工乘鱼桥当罏大武点治地棍洞达杜主纺锭丰懋风榸罘罳感戴二天鹳雀楼撼摇澔旰秽用胡马检断嚼牙介慎尽诚竭节季友伯兄郡邑锯条亢扞靠实刳磔朗格连箭楼台録命旅饮马监膜呗牛转草藕荷蓬蓬辟居侨论碕仄三思台上山捉虎,下海擒龙失羣水资源诵号题款推挽吐食握发望诊危明沃心献谄缃奁销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