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顾虑避忌。《魏书·良吏传·窦瑗》:“ 瑗 案法推治,无所顾避,甚见讎疾。” 宋 范仲淹 《答手诏条陈十事》:“为国家诸事建明,不得顾避。”《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元年》:“ 竦 ( 夏竦 )任西事,依违顾避,久之无功。”
“顾避”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顾虑避忌”,指因有所顾忌而回避或忌讳。以下是详细解释:
《魏书·良吏传·窦瑗》
“瑗案法推治,无所顾避,甚见讎疾。”
——窦瑗依法办事毫无顾忌,却因此招致怨恨。
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
“为国家诸事建明,不得顾避。”
——强调为国建言应摒弃私心与避忌。
《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元年》
批评夏竦处理边事时“依违顾避,久之无功”,指其因犹豫避忌而未能建功。
“顾避”反映了传统社会中因复杂人际关系或政治压力产生的谨慎行为,现代语境中可引申为对敏感问题的审慎处理。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用例,可参考《魏书》、范仲淹奏疏等来源。
顾避(gù bì)是一个汉字词语,通常用来形容人对某种事物或情况避之不及、回避或忽视。它表示对某种事物的担忧、忌讳或害怕,不愿意直接面对或处理。
顾避的部首是頁(页),拆分成“页”和“壁”两个部首。它由20个笔画组成。
顾避的来源较为复杂,其中“顾”的本义是回头看、注视,并引申为考虑、关注。而“避”的本义是躲藏、回避。将这两个词组合在一起,表示人们回避某个事物或情况,不去处理或面对。
繁体形式为「顧避」。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顾避并没有特定的古字形,因为它的出现较为晚近。
1. 他们顾避现实,不愿直面问题。
2. 面对困难,我选择了顾避。
1. 顾忌:担心、忌讳。
2. 顾虑:担心、忧虑。
3. 顾盼:注视、期望。
1. 回避:躲避、避开。
2. 逃避:躲避、回避。
3. 规避:回避、避开。
1. 面对:直面、迎接。
2. 应对:对付、应付。
3. 处理:处理、解决。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