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蛮荒之地。《文选·王粲<赠士孙文始>诗》:“无曰蛮裔,不虔汝德。” 刘良 注:“无以为蛮夷荒裔之国不敬汝德。”《明史·郑履淳传》:“以蛮裔为关门劲敌,以钱穀为黎庶脂膏。” 清 张际亮 《送云麓观察督粮粤东》诗:“天语监司乃大臣,古闻蛮裔多羣丑。”
“蛮裔”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略有差异,但核心指向以下两种解释:
字面拆解
文献例证
使用场景
多用于古代政治、军事或诗歌中,强调地理与文化上的边缘性,如清代张际亮诗句“古闻蛮裔多群丑”。
少数现代词典(如)将其解释为成语,形容“粗野不文明的后代”。但这一用法缺乏广泛文献支撑,可能是现代对字面的误读或引申,需谨慎使用。
“蛮裔”一词指的是与“蛮族”关联的后代,常用来指代原始、野蛮或不文明的人。
蛮(虍+月):虍是左边的部首,表示动物;月是右边的部首,表示肉。
裔(衣+殳):衣是左边的部首,表示衣服;殳是右边的部首,表示杀伐之法。
“蛮裔”一词源于古代汉字文化,最早出现在《诗经·大雅·抑》一章中。
在繁体字中,“蛮裔”分别写作「蠻裔」。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蛮字的变体有许多种,常见的有「蠻」和「蛮」。
裔字在古代写法中较为固定,几乎无变体。
1. 他是蛮族的蛮裔,行为粗鲁且缺乏文化修养。
2. 这个地区的居民尽管是蛮裔,但他们过着简单而自给自足的生活。
1. 蛮荒:描述原始、未开化的田野或地方。
2. 蛮夷:指原始、未开化的部落或民族。
3. 蛮横:形容行为粗暴、无礼。
1. 野蛮:强调原始、粗野、未开化。
2. 未开化:形容没有受过文明教育或是文化程度低下。
文明:指符合道德和文化规范的行为和思想。
开化:形容受过良好教育,有文化修养。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