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destitute;poverty-stricken]
(2) 受寒冻之苦
松柏虽寒苦,羞逐桃李春。——李白诗
(3) 贫穷困苦
寒苦的生活
(1).严寒艰苦。《史记·匈奴列传》:“单于即不能,即南面而臣於 汉 。何徒远走,亡匿於幕北寒苦无水草之地,毋为也。” 南朝 梁简文帝 《雁门太守行》之一:“寒苦春难觉,边城秋易知。” 宋 苏轼 《答李端叔书》:“岁行尽,寒苦,惟万万节哀强食。”
(2).贫穷困苦;寒微清苦。 汉 焦赣 《易林·咸之中孚》:“寒苦之国,利不可得。”《后汉书·丁鸿传》:“初, 綝 从 世祖 征伐, 鸿 独与弟 盛 居,怜 盛 幼小而共寒苦。” 宋 范仲淹 《同年魏介之会上作》诗:“寒苦同登甲乙科,天涯相对合如何!” 孙犁 《秀露集·乡里旧闻》:“秋天,他到地里拾此黑豆、黄豆,即使他在地头地脑偷一些,人们都知道他寒苦,也都睁一个眼,闭一个眼,不忍去说他。”
(3).指寒微清苦的人。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邵谒》:“时, 温庭筠 主试,悯擢寒苦,乃榜 謁 诗三十餘篇,以振公道。”
(4).形容诗文的风格冷峭瘦硬。 宋 王禹偁 《送牛冕序》:“游馆殿,专笔削,褒善贬恶,有 班 、 马 之辞焉;好风什,多吟咏,寒苦清丽,有 元 、 白 之思焉。” 宋 陆游 《南唐书·伍乔传》:“﹝ 伍乔 ﹞力於学诗,调寒苦,每有瘦童羸马之叹。”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任子固》:“ 潘子真 《诗话》云:‘ 任大中 子固 , 三衢 人,老于儒学,作诗寒苦。’”
寒苦是汉语复合词,由“寒”与“苦”二字组合而成,其含义可从字源、本义及引申义三个层面解析:
本义指气温低、寒冷。《说文解字》释:“寒,冻也。从人在宀下,以茻荐覆之,下有仌(冰)。” 引申为生活困窘、贫瘠。
原指味觉之苦涩,《说文解字》称:“苦,大苦苓也。” 后扩展为身心遭受的艰难、痛苦。
寒苦指物质匮乏与精神困顿的双重困境,具体包含:
例:《汉语大词典》释义为“贫穷困苦”,如“寒苦之地”形容资源贫瘠的生存环境。
例:王维《偶然作》诗“妻子张白鹇,结罝映深竹。未食已先忧,寒苦同鬼窟”,以“寒苦”映射民生疾苦。
在古典文学中,“寒苦”常被赋予象征意义: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以“冻骨”暗写百姓寒苦之状。
如“寒苦自守”形容清贫环境中坚守节操,见于《宋史·隐逸传》对士人不慕荣利的记载。
现代汉语中,“寒苦”多用于书面语或文学创作,强调极端贫困与心灵煎熬的交织,如“寒苦岁月”“寒苦出身”等表述,常见于历史叙事与人物传记。
权威来源参考
“寒苦”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解析:
该词最早见于汉代焦赣《易林·咸之中孚》:“寒苦之国,利不可得”,后广泛用于诗词与史籍中。
以上内容综合了词典释义、例句及历史文献,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参考相关网页来源。
背依鼻夷踩田产业工人撑霆裂月臣邻沉箱纯仁促景點定敦故顿下访辑犯垒凤环凤头冠分沙富家翁付命感情膈膜钩织官情官施龟胸和姑横芥贺幛华芝洄泬回文机矫猛截获几谏禁闭静睇旌舆抗章廉利恋念密会能牙利齿努膊起曹畦封人涉卬否三度山乌社林声势诗调适身收生妇推驿物怪午季险段羡溢销沮小资産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