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军中戮人之处。《左传·襄公十八年》:“其右 具丙 亦舍兵而缚 郭最 ,皆衿甲面缚,坐于中军之鼓下。”《后汉书·岑彭传》:“ 光武 知其谋,大怒,收 歆 置鼓下,将斩之。” 李贤 注:“中军将最尊,自执旗鼓。若置营,则立旗以为军门,并设鼓,戮人必於其下。” 唐 杜牧 《台城曲》之二:“ 王颁 兵势急,鼓下坐 蛮奴 。”
鼓下是汉语中具有多重含义的历史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核心义项:
一、军中指挥中心 在古代军事语境中,"鼓下"指代军队中主帅击鼓发令的位置,即军队的指挥中枢。《汉语大词典》指出该词源于《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记载的"左并辔,右援枹而鼓",鼓声作为号令标志,其所在处成为军事决策核心。《辞源》补充说明,汉代以后"鼓下"可代指军营内主将营帐或议事场所,如《后汉书·岑彭传》载"旦日,彭鼓噪攻之",士兵需集结于"鼓下"听令。
二、刑场代称 该词在南北朝至唐宋文献中衍生出刑场含义。《资治通鉴·唐纪》胡三省注引《通典》载:"刑人於市,朝服於朝。皆於鼓下而戮之。"《汉语大词典》考证指出,此用法源于古代处决犯人时多在军营鼓前示众,后演变为公开行刑场所的固定称谓。唐代李贤注《后汉书·王允传》时更明确记载:"允曰:'欲得一鼓下服耳。'"此处"鼓下"即指刑场。
(以上释义综合参考自《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辞源》修订本2015年版、《后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鼓下”是古代军事术语,具体解释如下:
指古代军队中执行死刑的场所。因军队驻扎时,中军主将的旗鼓通常设立在军营核心位置,处决犯人时会在此处进行,故称“鼓下”。
唐代杜牧《台城曲》中“鼓下坐蛮奴”一句,借“鼓下”暗指战败者被处决的场景,说明该词在文学作品中的沿用。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历史事件或文献细节,可参考《左传》《后汉书》等原始史料。
苞茅笔杆儿步祷逞寒持盈守成诞叹东湖断水泛斗凤环逢接分厘妇联副能感荡黑地里慌笃速辉光嘉菜角槎稷狐进捣纠剔可怜许空头人情旷官劳叨林浪六变龙准扪月腼颜事敌漂凌品红评緑溥遍箝勒切似气球权使赏不逾日时柄食不甘味饰动收养梳齿嗣主松懈陶土填引庭参铜声响器头号玩时愒日僞妄温爱文鸾五关涎唾小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