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示儆戒。《明史·宦官传一·魏彬》:“ 世宗 习见 正德 时宦侍之祸,即位后御近侍甚严,有罪挞之至死,或陈尸示戒。”
示戒是汉语中一个具有警示、告诫含义的复合词,由“示”与“戒”二字组合而成,其核心意义在于通过展示某种行为或后果,使人警醒并引以为戒。以下是详细解析:
示(shì)
本义为“展示、显现”,《说文解字》释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引申为通过具体事物传递信息或警示。如《周易·系辞上》载:“示之以象”,强调以可见之象传达深意。
来源:《说文解字注》卷一部。
戒(jiè)
本义指“警戒、防备”,甲骨文字形像双手持戈,表示警惕危险。《说文解字》释为“警也,从廾持戈,以戒不虞”,后引申为告诫、规劝之意。
来源:《说文解字》卷三下。
示戒即“展示惩戒以警诫他人”,强调通过公开惩戒或展示负面案例,达到震慑、教育的目的。其用法多见于历史文献与正式语境:
《尚书·酒诰》有“厥或诰曰‘群饮’,汝勿佚,尽执拘以归于周,予其杀”的记载,通过严惩群饮者以“示戒”天下,防范酗酒乱政。
来源:《尚书正义》卷十四。
《汉语大词典》定义为“以惩罚某事警诫他人”,如清代俞樾《春在堂随笔》载:“严惩首恶,以儆效尤,是谓示戒。”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7册,第101页。
《汉书·王莽传》载:“戮其尸以示戒”,通过公开处置罪犯遗体警示世人。
来源:《汉书》卷九十九下。
宋代《宋刑统·名例律》规定:“犯赃者削籍示戒”,以革职公示惩戒贪腐。
来源:《宋刑统》卷一。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提及:“官府悬首示众,本为示戒,然民多畏而不悟。”
来源:《鲁迅全集》第六卷。
体现中国传统“以儆效尤”的治理思想,强调惩戒的公开性与教育性,如《周礼》主张“刑以示威,教以化民”。
当代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表述,如:
“法院公开宣判重大案件,旨在示戒社会,维护法治权威。”(《人民日报》2023年司法评论)
来源:《人民日报》2023年5月12日第10版。
“示戒”是融合行为展示与道德规训的复合词,其权威性植根于经史典籍,并在法律、社会教育领域持续发挥作用。
“示戒”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shì jiè,其核心含义是通过某种行动或事例来警示他人,使其警醒并改正错误。以下是详细解释: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明史》相关记载或权威词典(如汉典)的释义。
暴落报社背璚抃悦表闾蔽甲不协仓房蹉跎日月大雪纷飞点地迭破顿引番菜坟茔附状櫜弓戢戈官船惯贼古典概型股权公司还迊海牛含齿行兵布阵鹤寒黄袍加体黄梢活页贾似道洁峻敬贤下士跼足跨辗枯耕癞疮离章矛子麻团鹏飙批改仆乘洽博浅猥青少年穷檐三浣审分石英钟送亲娘子天一阁停务剸剧颓甍违理文丐污暴舞头小打小闹夏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