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fficial correspondence] 公事文书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唐· 刘禹锡《陋室铭》
官府文书。 南朝 齐 谢朓 《落日怅望》诗:“情嗜幸非多,案牘偏为寡。”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事始一》:“以 江西 民喜讼,多窃去案牘,而州县不能制, 湛 为立千丈架阁。” 刘师培 《论近世文学之变迁》:“观其体製,又略与案牘之文同科,盖行文之法,固不外徵引及判断二端也。”
“案牍”是汉语中一个历史悠久的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释义 “案”指书桌或办公桌;“牍”是古代用于书写的木片(即木简),后泛指文书。组合后特指官府公文或公务文书,如《陋室铭》中“无案牍之劳形”即表达摆脱公文事务的劳碌。
二、经典出处 该词高频出现于古代文献:
三、语境运用 在历史语境中多含公务繁重的隐含义,如“案牍劳形”“日理万机、案牍劳形”等表达。现代使用中,该词常出现在文史领域或仿古表达中。
四、延伸辨析 需注意与“文书”“公文”的细微差异:“案牍”更强调古代竹木载体形态,带有历史语境色彩,而现代公文多使用纸质或电子形式。
案牍是一个汉字词汇,其意思是指文字记录的文书或文件。这个词由两个部分组成,分别是“案”和“牍”。下面将对这两个部分进行拆分解释。
拆解“案”的部首是木,而“牍”的部首是牛。根据笔画的计算,第一个字“案”有8画,第二个字“牍”有9画。
“案牍”的用法最早可追溯到北周时期,但其实际起源和使用可追溯到古代的契约和文书的记录。作为一种文书写法,案牍在古代常用于记录政治、社会和商业事务等方面。
繁体字“案牍”的写法与简体字一致,没有任何变化。
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以“案牍”为例,两个字都是用直线和曲线相结合的方式书写,呈现出古朴的风格。
1. 监察机关对于违法行为将进行案牍备案。
2. 这份案牍记录了历史上重要的决策。
案牍可以与其他词汇组合成不同的词语,如:
- 案牍风云:指重要的文书记录或历史事件。
- 千古案牍:指古代重要的文书文件。
案牍的近义词包括文案、文书、文件。
案牍的反义词是口头;口述。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