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案牍的意思、案牍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案牍的解释

[official correspondence] 公事文书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唐· 刘禹锡《陋室铭》

详细解释

官府文书。 南朝 齐 谢朓 《落日怅望》诗:“情嗜幸非多,案牘偏为寡。”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事始一》:“以 江西 民喜讼,多窃去案牘,而州县不能制, 湛 为立千丈架阁。” 刘师培 《论近世文学之变迁》:“观其体製,又略与案牘之文同科,盖行文之法,固不外徵引及判断二端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案牍是汉语中表示官府文书或公务文件的历史词汇,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五方面解析:

  1. 基本释义 案牍指古代官府处理公务时使用的文书材料,包含公文、簿册、卷宗等书面文件。其构词由"案"(桌案)与"牍"(竹木简)组合,形象展现古代文书工作的物质载体特征。

  2. 词源分析 据《说文解字》记载,"牍"本义为书写用的木片,《急就篇》注"牍,木简也",而"案"在《周礼·天官》中已引申为政务记录。二字合称最早见于《后汉书·刘陶传》"但以案牍稽延"之说,印证其作为行政文书的初始含义。

  3. 用法演变 唐宋时期该词使用达到高峰,白居易《同李十一醉忆元九》"案牍来时唯署字"展现文书批阅场景。明代《醒世恒言》"每日调解案牍"则扩展至司法文书范畴,现代多用于"案牍劳形"等成语,喻指公务繁忙。

  4. **相关词组

  1. 权威出处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第10页明确标注:"案牍:〈书〉官府的公文、文书。"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古代汉语词典》收录该词条并引《文心雕龙》用例佐证。

网络扩展解释

“案牍”是汉语中一个历史悠久的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释义 “案”指书桌或办公桌;“牍”是古代用于书写的木片(即木简),后泛指文书。组合后特指官府公文或公务文书,如《陋室铭》中“无案牍之劳形”即表达摆脱公文事务的劳碌。

二、经典出处 该词高频出现于古代文献:

  1. 南朝谢朓《落日怅望》用“案牍偏为寡”描述公务量少;
  2. 刘禹锡《陋室铭》以“无案牍之劳形”体现文人雅士超脱俗务的精神境界。

三、语境运用 在历史语境中多含公务繁重的隐含义,如“案牍劳形”“日理万机、案牍劳形”等表达。现代使用中,该词常出现在文史领域或仿古表达中。

四、延伸辨析 需注意与“文书”“公文”的细微差异:“案牍”更强调古代竹木载体形态,带有历史语境色彩,而现代公文多使用纸质或电子形式。

别人正在浏览...

奥林匹斯白云省邦治悖暴才锋禅受槎枒鸱张充饥画饼闯闯窗楞出乱子道弟称兄登绩風靡一世奉迎广开才路鼓角齐鸣化盗祸灾鹄侍虎子井花水禁急即是狂斐餽遗朗达栏牢量才而为隆显洛蜀内颖潘县盘虞配婚迁国旗幢沙椎深樾事分誓骨尸饔松龛耸踊琐姿遝集探赜特长天灾颓零往由完事鼃声晤敍详闲先域邪媚邪足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