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截取诗文中的一章一段。《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 杜预 注:“譬如赋诗取其一章而已。”
(2).诗文的一章一段。 唐 元稹 《善歌如贯珠赋》:“吟断章而离离若间,引妙囀而一一皆圆。”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乐府一》:“ 韩子苍 在 海陵 ,送 葛亚卿 诗断章云:‘今日一盃愁送春,明日一盃愁送君。君应万里随春去,若到 桃源 问归路。’” 金 王若虚 《论语辨惑一》:“作诗者未必有意于是, 孔子 取其有会於吾心耳。 孔子 之于诗有断章之取也。”
(3).划分章节。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章句》:“断章有检,积句不恒。”
(4).诗文的结尾。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附会》:“若夫絶笔断章,譬乘舟之振楫;会词切理,如引轡以挥鞭。克终底绩,寄深写远。”
(5).指断代史。对通史而言。 唐 刘知几 《史通·杂说上》:“《汉书》断章,事终 新 室。”
"断章"是现代汉语中具有双重含义的复合词,其核心释义可概括为:
一、截取文章段落 指从完整篇章中摘取部分内容,该用法源自《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赋诗断章"的典故,本指春秋时期诸侯会盟时截取《诗经》章节表达政治意图的行为。《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将其定义为"裁取篇章的片段",现代语境中常见于学术引用或文献摘录场景,如论文写作时对古籍原文的节选。
二、未竟之作 指未完成的文学作品,该释义由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熔裁》中提出:"篇章户牖,左右相瞰,断章有检,积句不恒。"现代学者周振甫在《文章例话》中补充解释,这类作品往往因作者创作中断形成特殊的美学价值,如曹雪芹《红楼梦》前八十回手稿即属典型断章。
该词在现代语言实践中需警惕"断章取义"的误用现象,《现代汉语词典》特别标注其贬义用法,指刻意截取片段曲解原意的行为,此概念可追溯至朱熹《朱子语类》对经典解读偏差的批评。
“断章”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种解释,主要可分为以下三方面:
基本含义
原指截取诗文中的某一章节或片段。这一用法源于古代文献引用习惯,如《左传》中提到的“赋诗断章”,指摘取诗篇片段表达特定意图。现代汉语中,“断章”可引申为具有哲理性的短小文字,如提到的“只言片语”或人生感悟。
卞之琳诗作《断章》
这是现代文学中的经典短诗,创作于1935年,全诗仅四行: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通过两组意象表达“万物互为依存”的哲学思考,成为新诗“以少胜多”的典范。
成语“断章取义”中的使用
作为成语的一部分,“断章”指脱离上下文截取语句,常含贬义。例如《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记载的引用方式,后被引申为曲解原意的行为。近义词包括“望文生义”,反义词如“实事求是”。
提示:若需了解卞之琳《断章》的完整赏析,可参考的诗歌解析;关于成语用法,、7、8提供详细例证。
阿殿鄙吝布防侧迟层复称褒杵臼出入证蹴踘谠言丹朱邸射断面番捉奉书蛤子构缀股抃孤孩轨距孤孽寒疠黄沙皇属嘉鲂较猎进奉秔粮静民濬壑酹奠羸毁廪粮蟠屈缭纠情澜曲破人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容身睿泽删定上牲韶濩射程神府麝衾石材释文誓信纾难碎琼缩结宿习天雠蜿蜒窝囊无保留无惭相去相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