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 云南 少数民族的一种打击乐器。 云南 傣 族民歌《地上的天堂》:“ 傣 家人欢聚在 澜沧江 畔,鋩锣敲得震天响。”《中国民间故事选·小木匠》:“他愤然的转回宫廷,敲起无数面鋩锣。”
铓锣(máng luó)是中国西南地区及东南亚部分民族特有的一种打击乐器,属于铜锣类乐器的一种变体。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二者组合体现其“金属制、发声尖锐”的核心特征。
形制
体薄而中央凸起呈乳状(称“锣脐”),直径通常30-60厘米,以铜锡合金铸造。锣脐厚度大于边缘,振动时产生高亢基频与丰富泛音。
演奏方式
悬挂于架,用裹布软槌或硬槌敲击锣脐,通过力度与位置控制音色。单体使用或与象脚鼓、镲组成“傣族三大件”。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铓锣,名词。一种铜制打击乐器,中间隆起,用槌敲击发声,流行于云南傣族、景颇族等地区。”
《中国音乐词典》:
“体鸣乐器。形似锣而中央有半球状凸起,音色浑厚悠长,多用于少数民族歌舞及宗教仪式。”
: https://www.zgbk.com/ecph/words?SiteID=1&ID=124307&SubID=72734
: http://www.ynich.cn/view.php?cat_id=14297 (云南省非遗中心官网)
(注:部分纸质文献无直接链接,保留标准出处信息以确保权威性)
铓锣是我国云南、广西等地少数民族的传统打击乐器,具体解释如下:
1. 定义与结构 铓锣又称冬锣,因中央有半球形凸起(称“锣脐”),也被称为乳锣、奶锣或包包锣。其通体用青铜铸造,外形呈圆盘状,直径通常为20-30厘米,边缘较宽且略突起,整体厚实。
2. 演奏与音色 演奏时左手提锣,右手执木槌敲击凸起部位,音色浑厚低沉,具有独特的圆润感。常由4-5面不同大小的铓锣组成一组,悬挂于架上演奏,形成丰富的音阶变化。
3. 文化背景 主要流行于云南傣族、景颇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中,常用于节庆、祭祀等集体活动。例如傣族民歌《地上的天堂》中便有“铓锣震天响”的场景描述,体现其文化象征意义。
4. 历史与材质 采用特制响铜铸造,工艺传承悠久。据《汉典》记载,“铓”字最早见于清代文献《开国奇冤》,说明其历史至少可追溯至明清时期。
(注:、3因权威性较低未直接引用核心信息,相关内容已通过高权威来源交叉验证。)
材轻德薄冲泥怆慌锄功捶钩鹑旗打出调入大吉大利抵午敦密堕业放试凫钟梏拲姑娘儿骇胆鹤篆鸿举胡角记里鼓车禁黜金斗经童九华门九环带閜砢枯骨之余馈飧滥吹鳞藏陵轶黎蒸马流梦蕉眠云鸣钟奈向旁吏髚袖齐技寝遏泅浮鹊浦入甲食牌石云收吏水乐水砻黍觞鼠无牙松茑素放宿福天津学生会联合报条诏贴身子停刊丸卵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