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 云南 少数民族的一种打击乐器。 云南 傣 族民歌《地上的天堂》:“ 傣 家人欢聚在 澜沧江 畔,鋩锣敲得震天响。”《中国民间故事选·小木匠》:“他愤然的转回宫廷,敲起无数面鋩锣。”
铓锣是我国云南、广西等地少数民族的传统打击乐器,具体解释如下:
1. 定义与结构 铓锣又称冬锣,因中央有半球形凸起(称“锣脐”),也被称为乳锣、奶锣或包包锣。其通体用青铜铸造,外形呈圆盘状,直径通常为20-30厘米,边缘较宽且略突起,整体厚实。
2. 演奏与音色 演奏时左手提锣,右手执木槌敲击凸起部位,音色浑厚低沉,具有独特的圆润感。常由4-5面不同大小的铓锣组成一组,悬挂于架上演奏,形成丰富的音阶变化。
3. 文化背景 主要流行于云南傣族、景颇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中,常用于节庆、祭祀等集体活动。例如傣族民歌《地上的天堂》中便有“铓锣震天响”的场景描述,体现其文化象征意义。
4. 历史与材质 采用特制响铜铸造,工艺传承悠久。据《汉典》记载,“铓”字最早见于清代文献《开国奇冤》,说明其历史至少可追溯至明清时期。
(注:、3因权威性较低未直接引用核心信息,相关内容已通过高权威来源交叉验证。)
铓锣是一个汉字,意思是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类似于现代的大锣。它由“金”和“莽”两个部分组成。
铓锣的部首是金,它位于字的左边;它总共由12个笔画组成。
铓锣的繁体写法为「鎗鑼」。
在古代,铓锣的字形并不是现在的样子。它的写法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变化,例如在西汉时期,它的写法为「錚鑼」。
1. 他手握铓锣,节奏鲜明地敲击着。
2. 在庆典活动中,铓锣的声音震耳欲聋。
3. 铓锣的声音在夜空中回荡,引来了人们的好奇和注意。
锣声、鼓锣、戛锣、齐鸣锣鸣、铛铛锣铛。
锣、鼓、镲、钹。
安静、寂静。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