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经童的意思、经童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经童的解释

金 有经童科,其制,凡士庶子年十三以下,能诵二大经、三小经,又诵《论语》、诸子及五千字以上,府试十五题通十三以上,会试每场十五题,三场共通四十一以上,为中选。见《金史·选举志一》。 金 元好问 《续夷坚志·空中人语》:“ 张显卿 名 德 , 辽州 人, 明昌 二年经童, 贞祐 四年进士。”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十:“ 胥参政 持国由经童入仕,得幸於 章宗 ,擢为执政,一时权势赫然。”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经童"是金元时期科举制度中的特殊称谓,指通过"经童科"考试的少年学子。该制度始于金太宗天会八年(1130年),要求考生年龄在13岁以下,主要考核背诵儒家经典的能力,与宋代"神童举"制度一脉相承。据《金史·选举志》记载:"凡经童,府试十五题,通十三以上;会试每场十五题,三场共通四十一以上为中选",可见其选拔标准以背诵能力为核心。

在考试内容方面,需熟读《论语》《孝经》等典籍十部,总字数达九万字以上。通过者虽不能立即授官,但可免除徭役并取得入仕资格。元代延续此制,但将年龄上限放宽至16岁。现代学者张希清在《中国科举制度通史》中指出,这种制度客观上促进了蒙学教育发展,但也存在"强记默诵,少有实用"的弊端。

该词现存最早文献记载见于元好问《遗山文集》,其中《毛氏宗支石记》载有"经童出身者三",印证了当时经童科在地方社会的实际影响。故宫博物院藏元代《经童题名录》手卷,更是为研究该制度提供了实物佐证。

网络扩展解释

“经童”是金代科举制度中的特殊科目,专为选拔年幼聪慧的士庶子弟而设,以下是详细解释:

  1. 选拔对象与年龄限制
    主要针对13岁以下的少年,要求具备超常的经典诵读能力。

  2. 考试内容与标准

    • 经典背诵:需熟记“二大经”(如《礼记》《春秋左传》)和“三小经”(如《周易》《尚书》),外加《论语》、诸子著作及五千字以上文本。
    • 府试与会试:府试需答对15题中的13题以上;会试分三场,每场15题,三场共答对41题以上方为中选。
  3. 历史背景与影响
    该科目体现了金代对早慧人才的重视,如金章宗时期的胥持国通过经童入仕,后官至参知政事,成为政治要员。

  4. 中选者称谓
    通过考试者直接被称为“经童”,成为科举体系中的一种功名,为后续仕途奠定基础。

补充说明:经童科在金代科举中属于“常科”之外的补充选拔,虽规模较小,但为寒门子弟提供了晋升通道。元代后逐渐废止,成为科举史上的特殊案例。

别人正在浏览...

安全保密宝绘冰斗不带音骖镳长吁宸正徂谢胆破心寒德輶如毛调救断毁杜默为诗分针该博赶趁勾剥购买力挂件桂冠弘通甲马营匠思矫捷焦砟夹庾积藏急功好利禁卢酒中八仙浚窥开展工作龙腰没本钱生意敏断墨三郎逆谋驽庸泡利不相容原理配制窃据倾耳清慎勤亲知求成人脸识别日前润笔执政山水窟声频饰非掩过驶景世喭示优遂非文过泰阶腾节替当宛澶委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