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列子·周穆王》:“ 郑 人有薪於野者,遇骇鹿,御而击之,毙之。恐人见之也,遽而藏诸隍中,覆之以蕉。不胜其喜。俄而遗其所藏之处,遂以为梦焉。顺途而咏其事,傍人有闻者,用其言而取之……薪者之归,不厌失鹿,其夜真梦藏之之处,又梦得之之主,爽旦案所梦而寻得之,遂讼而争之,归之士师。士师曰:‘若初真得鹿,妄谓之梦;真梦得鹿,妄谓之实。’”后以“梦蕉”比喻人生为变幻莫测的梦境。《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回:“休遗恨霸图销歇, 王 谢 飘零!但 南朝 繁华已烬,梦蕉何事重醒?”
"梦蕉"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典故性词语,其核心含义源自中国古代著名的寓言故事,主要用来比喻人生虚幻、得失无常或荣华富贵如同梦境般不真实。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一、 字面与典故来源 "梦蕉"并非指梦见香蕉,而是"覆鹿寻蕉"或"蕉鹿梦"典故的凝练表达。该典故最早完整记载于道家经典《列子·周穆王》:
郑人有薪于野者,遇骇鹿,御而击之,毙之。恐人见之也,遽而藏诸隍中,覆之以蕉,不胜其喜。俄而遗其所藏之处,遂以为梦焉。顺途而咏其事。傍人有闻者,用其言而取之。既归,告其室人曰:“向薪者梦得鹿而不知其处,吾今得之,彼直真梦者矣。”室人曰:“若将是梦见薪者之得鹿邪?讵有薪者邪?今真得鹿,是若之梦真邪?”夫曰:“吾据得鹿,何用知彼梦我梦邪?” (白话大意:郑国樵夫打死一只鹿,藏于壕沟并用蕉叶覆盖,后忘记藏处以为是自己做梦。路人根据他的念叨找到鹿,回家后与妻子争论究竟是谁在做梦。)
这个寓言深刻揭示了现实与梦境、得与失的界限模糊,以及世事无常、虚幻难辨的哲理。后世遂以"覆鹿寻蕉"、"蕉鹿"、"梦蕉"等词概括此意(源自《列子·周穆王》)。
二、 核心词义解析
三、 文学与文化中的运用 "梦蕉"典故因其深刻的哲学意蕴,被历代文人广泛引用入诗、词、文、赋乃至戏剧:
四、 总结 "梦蕉"一词,源自《列子》中"覆鹿寻蕉"的古老寓言,是中华文化中一个重要的哲学意象和文学典故。它凝练地表达了:
主要参考来源:
“梦蕉”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寓言的词汇,其含义与人生虚幻、世事无常的哲学思考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该词出自《列子·周穆王》中的故事:郑国樵夫在野外打柴时,意外击毙一只受惊的鹿。他将鹿藏于洼地并用蕉叶覆盖,后忘记藏鹿地点,以为此事是梦境。旁人听闻后寻得鹿,引发归属纠纷。最终士师(法官)感叹:“若初真得鹿,妄谓之梦;真梦得鹿,妄谓之实”,揭示现实与梦境难以分辨的哲理。
比喻人生如同变幻莫测的梦境,强调虚实交织、世事无常的哲学观。这一典故常被用于文学作品中,例如:
典故通过“得鹿-失鹿-争鹿”的循环,影射人类对现实与虚幻认知的局限性,与庄子“梦蝶”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均体现道家对存在本质的思辨。
注:该词现代使用频率较低,多见于古典文学或哲学讨论中。
阿尔及尔安阳李鼻鼻齉齉鼈珠操学成方赤株翠绕珠围诞漶鼎台端节遏音凡夫方朔繁体字粉骨碎身感羡高水平更絃易辙孤藐蚶鲊鸿抱灰劫胡哨鸡蒙鯨鵬旌舆金晶矜己自饰近路九籥丹寄委卷束匡庐了不可见乐陶陶撂手笠毂灵位路脉轮磨锣鼓喧天猫蹲梅花阵面诮墓域碰锁品等平肆平早取意潲水时网荪美惟日不足巫支祁小铠息币嗋呷细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