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列子·周穆王》:“ 郑 人有薪於野者,遇骇鹿,御而击之,毙之。恐人见之也,遽而藏诸隍中,覆之以蕉。不胜其喜。俄而遗其所藏之处,遂以为梦焉。顺途而咏其事,傍人有闻者,用其言而取之……薪者之归,不厌失鹿,其夜真梦藏之之处,又梦得之之主,爽旦案所梦而寻得之,遂讼而争之,归之士师。士师曰:‘若初真得鹿,妄谓之梦;真梦得鹿,妄谓之实。’”后以“梦蕉”比喻人生为变幻莫测的梦境。《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回:“休遗恨霸图销歇, 王 谢 飘零!但 南朝 繁华已烬,梦蕉何事重醒?”
“梦蕉”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寓言的词汇,其含义与人生虚幻、世事无常的哲学思考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该词出自《列子·周穆王》中的故事:郑国樵夫在野外打柴时,意外击毙一只受惊的鹿。他将鹿藏于洼地并用蕉叶覆盖,后忘记藏鹿地点,以为此事是梦境。旁人听闻后寻得鹿,引发归属纠纷。最终士师(法官)感叹:“若初真得鹿,妄谓之梦;真梦得鹿,妄谓之实”,揭示现实与梦境难以分辨的哲理。
比喻人生如同变幻莫测的梦境,强调虚实交织、世事无常的哲学观。这一典故常被用于文学作品中,例如:
典故通过“得鹿-失鹿-争鹿”的循环,影射人类对现实与虚幻认知的局限性,与庄子“梦蝶”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均体现道家对存在本质的思辨。
注:该词现代使用频率较低,多见于古典文学或哲学讨论中。
梦蕉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的意思是指“一个人的梦想或愿望”。它寓意着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期望和追求。
梦蕉由“木”和“艹”两个部首组成,总共有14个笔画。
梦蕉这个词的来源并没有确切的记载,但可以推测它可能是由文人墨客创造而成,用以形容他们追求理想的精神世界。
梦蕉的繁体字为“夢蕉”。
在古代,梦蕉的写法可能会有所不同。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古时候的梦蕉写作“夢蕉”或者“夢椒”。
1. 他一直心怀梦蕉,努力奋斗,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2. 每个人都应该追逐自己的梦蕉,不断进取。
梦蕉没有特定的组词,但可以和其他词语搭配使用,如梦蕉的实现、梦蕉的追求等。
梦蕉的近义词包括梦想、志向、抱负等。
梦蕉的反义词可以是失望、放弃、迷茫等,表示对理想的终结或消极态度。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