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马陵之战的意思、马陵之战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马陵之战的解释

战国时,魏惠王于公元前342年派兵攻韩,韩向齐求援。次年齐威王派田忌、孙膑率军出征。孙膑以逐日减灶的办法制造齐兵大量逃亡减员的假象,诱敌追击。孙膑于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设伏,一举歼灭魏军主力。从此魏国势衰落。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马陵之战是中国战国时期(公元前341年)一场著名的伏击歼灭战,也是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其核心含义指齐国军师孙膑利用“减灶示弱”的计谋,将魏国大将庞涓诱入预设的埋伏圈(马陵道),最终导致魏军主力覆灭、庞涓自杀的战略决战。此战深刻体现了谋略在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并直接改变了战国格局。

一、战役背景与起因 马陵之战是桂陵之战的延续。魏国在魏惠王时期国力强盛,意图扩张。公元前342年,魏国大将庞涓率军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以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再次采用“围魏救赵”的策略,直扑魏国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迫使庞涓回师救援。齐国此次的战略目标不仅是解韩国之围,更欲趁机重创魏国主力,削弱其霸权地位。

二、战役过程与核心计谋

  1. 减灶诱敌:孙膑深知庞涓轻视齐军且急于雪桂陵之耻。在魏国境内,齐军佯装怯战撤退,并逐日减少营地做饭的灶坑数量(第一天十万灶,第二天五万灶,第三天三万灶)。庞涓据此判断齐军逃亡严重、士气低落,遂丢下步兵,亲率精锐骑兵轻装追击。
  2. 设伏马陵:孙膑精确计算魏军行程,选择道路狭窄、地势险要、林木茂密的马陵道(今山东莘县大张家镇马陵村一带,一说河南范县)设伏。他命士兵剥去一棵大树的树皮,刻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字样,并部署万名弓弩手夹道埋伏。
  3. 决战决胜:庞涓于天黑后追至马陵道,见树上有字,举火照明查看。火光一起,齐军万弩齐发,魏军猝不及防,阵型大乱,全军覆没。庞涓自知败局已定,拔剑自刎(《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载:“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齐军乘胜追击,俘虏了随后赶来的魏国太子申。

三、历史影响与意义

  1. 魏国霸权终结:魏国经此一役,损失了最精锐的部队和统帅庞涓,太子申被俘,国力遭受毁灭性打击,从此一蹶不振,丧失了战国初期的霸主地位。
  2. 齐国崛起:齐国取得决定性胜利,威震诸侯,成为东方强国,为后来的“齐秦并立”奠定了基础。
  3. 军事思想典范:马陵之战是孙膑军事思想的完美实践,尤其是“减灶计”对情报战和心理战的运用,以及利用地形进行歼灭战的战术,被后世兵家奉为圭臬,深刻影响了中国军事理论的发展。
  4. 成语典故来源:此战直接催生了“围魏救赵”(虽源于桂陵之战,但马陵之战是其成功再运用)、“减灶之计”、“马陵道”等成语典故,成为汉语中描述智谋、伏击和命运转折的常用词汇。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马陵之战是战国时期齐国与魏国之间的一场关键战役,发生于公元前341年(周显王二十八年)。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资料整理的核心信息:

一、战争背景

  1. 魏国扩张:魏国经魏文侯、武侯、惠王三代发展,成为中原霸主。桂陵之战后虽败于齐,但实力未损,继续扩张势力。
  2. 直接导火索:魏惠王派庞涓攻打韩国,韩国五战五败后向齐国求救。齐国采用孙膑“深结韩亲,晚承魏弊”策略,待魏韩两败俱伤时出兵。

二、战争过程

  1. 战术部署:
    • 齐军以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采用“围魏救赵”战术直逼魏都大梁,迫使庞涓回援。
    • 孙膑利用魏军轻敌心理,实施“减灶诱敌”计策:第一天设十万灶,次日五万,第三日三万,制造齐军溃逃假象。
  2. 关键伏击:
    • 孙膑选择马陵(今山东郯城或河南范县)狭窄险地设伏,并剥树皮书“庞涓死于此树下”。庞涓率轻骑追至,举火查看时遭万箭齐发,魏军溃败,庞涓自刎,太子申被俘。

三、结果与影响

  1. 魏国衰落:魏武卒精锐尽失,中原霸权终结,沦为二流国家。
  2. 齐国崛起:齐国取代魏国成为东方霸主,孙膑“减灶计”成为经典战术范例。
  3. 战略格局变化:秦国趁势东进,加速了六国兼并进程,战国进入白热化阶段。

四、历史评价

此战是中国古代“设伏歼敌”的典范,被《孙子兵法》列为经典案例。孙膑通过心理战与地形利用,以弱胜强,体现了“兵者诡道”的军事思想。

如需进一步了解战役细节,可参考权威历史文献或博物馆资料(如提到的马陵之战纪念馆)。

别人正在浏览...

巴汉帮虎吃食悲泫才待策筮刺唬疖寸阴是竞戴肩斗取饵柏乏话封邑弗啻龟儿浑浊贾楚僵石见镪煎汤洗臀嘐戛郊舍介爵嗟来食解组忌嫉酒鎗局陈钧衡客倡徕远缧臣连航莲界楼雉盲目乐观鸣声冥召牧养辇洛暖坑旗旄犬戎杉篱伸剖石矶属部四金遡流穷源太子坦坦天门冬条决条蔓王土微禹午校五正咸濩小打绡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