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连四纸的意思、连四纸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连四纸的解释

即连史纸。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造皮纸》:“其次曰连四纸,连四中最白者曰红上纸。”《醒世姻缘传》第七回:“衙门上传梆,递进一角兵备道的文书来。拆开看时,里面却是半张雪白的连四纸,翠蓝的花边,焌黑的楷书字。”亦省作“ 连四 ”。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二》:“盖此中无纸,前因司道檄县属僧道擕纸来巖拓《元祐党籍》,余转市其连四陆张。” 明 文震亨 《长物志·器具》:“近 吴中 洒金纸、 松江 潭笺俱不耐久, 涇县 连四最佳。”参见“ 连史纸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连四纸,又称“连史纸”,是中国传统手工竹纸的一种重要品类,得名于其制作工艺或早期用途。以下从汉语词典释义角度,结合历史文献对其详细解释:

  1. 定义与属性

    连四纸是一种以嫩竹为主要原料,配以少量楮皮等,经传统手工工艺制成的高级竹纸。其特点是纸质洁白莹润、细腻均匀、柔韧耐久、吸墨性强,且不易被虫蛀,被誉为“纸中丝绸”或“千年寿纸”。名称中的“连四”可能源于其早期制作时需连续四日完成关键工序(如蒸煮、漂白),或指其品质等级(如“连四”代表上品)。

  2. 名称由来与工艺特征

    据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杀青》记载:“近世阔幅者名大四连,一时书文贵重。” “连四”之名或与造纸流程中需连续多次的“荡帘入池”操作有关(即抄纸时需连续多次荡帘形成多层纸膜),亦可能指其成品纸张可四张相连揭分。其工艺核心在于自然漂白(日光曝晒)和精细舂捣,使纤维细腻均匀,成就其独特质感。

  3. 历史应用与文献记载

    连四纸在明清时期广泛用于印刷典籍、书画创作、官府文书及碑帖拓印。清代《铅山县志》载:“(铅山)纸有连四、毛边……盛行于世。” 明代董巴《舆服志》提及宫廷用纸“以连四供用”,足见其地位。因其耐久性,重要契约、族谱、佛经等多选用此纸,如《永乐大典》《四库全书》部分底稿曾用之。

  4. 产地与文化价值

    江西铅山县是连四纸的发源地与核心产区,其技艺于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铅山境内水土适宜,配合独特“熟料发酵”工艺,使当地连四纸品质冠绝全国,有“片纸不易得,措手七十二”之说,彰显其工艺繁复与文化积淀。

权威参考来源:

  1. 《天工开物》(明·宋应星) - 中国科技史经典,详述造纸工艺。
  2. 《铅山县志》(清代地方志) - 记录地方物产与经济。
  3.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连四纸制作技艺项目说明(链接示例:www.ihchina.cn)。
  4. 《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造纸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编) - 系统阐述连四纸工艺及历史。

网络扩展解释

连四纸是中国传统手工竹纸的一种,又称“连史纸”,因制作工艺中采用“连四”这一最优抄纸技法而得名。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连四纸是江西省铅山县特产,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其名最早见于元代费著《蜀笺谱》,原指纸张规格,后因“连四”技法成品最优,逐渐成为优质纸的代称。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其制作工艺,并称“连四中最白者曰红上纸”。

二、历史渊源 连四纸起源于后汉时期,元代已有文献记载,明代广泛应用于文书、典籍和书画领域。例如《醒世姻缘传》提到官府文书使用连四纸,《四库全书》等珍贵文献也采用此纸。

三、制作工艺 以嫩毛竹为原料,需经72道复杂工序,包括竹材软化、人工冲洗、日晒等传统技法。匠人通过反复漂洗去除杂质,最终形成质地细嫩、色泽莹白的纸张。

四、特点与应用 其纸质具有“洁白莹辉、细嫩绵密、久不变色”的特点,旧时多用于贵重书籍、碑帖、书画及契约文书。书画家和藏家常选用它保存作品,因其独特的纤维结构能有效防虫蛀,延长保存年限。

五、文化价值 连四纸承载了中国古代造纸技艺的智慧,2016年被列入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仍用于古籍修复和传统书画创作,成为研究传统工艺的重要活态样本。

别人正在浏览...

百无是处邦表本里鼈盖子缠累触及蠢顽催粮大沽之战大晟电断琱轮鞮鞪飞卫风什佛堂更自构患桂花饼过曲黑丸饥饱劳役锦字角抵队乐奏蛎粉墙里棺离携丽姿龙吭露西亚蘪芜庙貌目艳那边昵幸佩衽偏执性人格丕烈千户侯清谈派轻跳权秉雀忭日天子耎弱三尖两刃刀森密善战蛇形数四探借痰沫微生物武昌剩竹匣剑暇刻小款小佞瞎天盲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