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院之争的意思、府院之争的详细解释
府院之争的解释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总统府和*********之间的争斗。1917年春,当时的国务总理段祺瑞为扩充实力,主张对德宣战;总统黎元洪则由国会相助,表示反对。段祺瑞指使督军团强迫国会通过宣战案未成,要求解散国会,被黎元洪免职。段即在天津策划武力倒黎。时称“府院之争”。
词语分解
- 府院的解释 .犹府第。《三国演义》第一○六回:“ 爽 每日与 何晏 等饮酒作乐……佳人美女,充满府院。”.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总统府和*********的并称。 陶菊隐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二四章第一节:“关于府院权限问题
- 争的解释 争 ē 力求获得,互不相让:争夺。竞争。争长论短。 力求实现:争取。争气。争胜。 方言,差,欠:总数还争多少? 怎么,如何(多见于诗、词、曲):争不。争知。争奈。 让 笔画数:; 部首:刀; 笔顺编
网络扩展解释
“府院之争”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6-1928)总统府与国务院之间的权力斗争,集中体现了北洋政府内部派系矛盾的激化。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府”指总统府,“院”指国务院。这一概念特指北洋政府时期总统与总理因权力分配和政见分歧引发的政治对抗,主要涉及黎元洪与段祺瑞(第一次)、冯国璋与段祺瑞(第二次)的冲突()。
核心事件与背景
-
第一次府院之争(1916-1917)
- 导火索: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总统,段祺瑞任总理。双方因国务秘书徐树铮的任免问题产生矛盾,随后在是否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德宣战)问题上激烈对立()。
- 激化过程:段祺瑞主张参战以获取日本支持,黎元洪及国会反对。段煽动督军团威胁国会,黎借机罢免段的总理职务,段则策划武力倒黎,最终引发张勋复辟闹剧()。
- 结果:段祺瑞以“再造共和”名义驱逐张勋,重掌大权,黎元洪下台。
-
第二次府院之争(1917-1918)
- 矛盾主体:总统冯国璋(直系)与总理段祺瑞(皖系)。
- 焦点:段主张武力统一南方,冯则倾向和谈。直皖两派矛盾公开化,最终引发直皖战争()。
实质与影响
- 权力结构缺陷:北洋政府缺乏统一领导核心,《临时约法》对总统与总理职权界定模糊,导致“双头政治”局面()。
- 派系利益驱动:段祺瑞倚仗皖系军阀及日本支持,黎、冯则依赖国会或直系势力,斗争本质是军阀集团争夺国家控制权()。
- 历史后果:两次府院之争加剧了中央政府权威丧失,为军阀混战和民国政局动荡埋下伏笔()。
补充说明
- 名词争议:部分资料将1912年黎段冲突误标为“第一次”,但权威文献均以1916年黎段之争为起点(需谨慎采信)。
- 延伸阅读:可通过了解张勋复辟与府院之争的关联。
如需更完整时间线,建议参考权威历史档案或学术著作。
网络扩展解释二
府院之争
府院之争是指在官员之间、政府机关内部或各级政府之间的权力斗争和利益冲突。这个词可以拆分为三个部分:府(⼆十二画),院(⻌宀十一画),之(止三画)争(⼀乂六画)。府指的是地方政府,院则指的是政府机构或办公场所。府院之争一词源于中国古代政治斗争的表述,形容政权内部的权力争斗。
在繁体中,府院之争的写法为「府院之爭」。这种写法更接近古代汉字的书写方式,保留了繁体字的特色。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府的写法为「⻨」,院的写法为「院」,之的写法为「⺤」,争的写法为「⺁乂」。这些写法相对简单,没有现代字体的繁复。
例句:府院之争不仅影响了政府的运作,也牵扯到百姓的利益。我们应该努力寻求解决方案,达成共识。
组词:政权、权力、地方、机构、利益
近义词:政治斗争、势力争夺
反义词:合作、团结、协商
别人正在浏览...
哀天叫地懊心宝煤迸穴搏黍不冷不热促拍代表团灯树颠素端介方差贯虹贯铁撼撞鹤翎红槐鼎护叶奬赏镌骨铭心举駮踞肆开轩空幽凉荫挠动恼忿忿农稷挪威人平川平峒疲软潜移默化寝不聊寐清徵清致穷昊丘原弃繻生呿呀任刻人怕出名猪怕壮如期入托撒妖射亲柿膏儿十年九荒市舍授柄于人顺孰四分诵帚天蓬听课土狗子万有香客详括纤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