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草的意思、马草的详细解释
马草的解释
马食的草料。 南朝 梁 陆倕 《将至浔阳郡教》:“ 第五伦 之临 会稽 ,躬斩马草; 邓伯道 之蒞 吴郡 ,自运家粮。” 唐 韩愈 《顺宗实录四》:“会神策军人跪马前云:‘度支不给马草。’” 清 林则徐 《驿马行》:“况復马草民所输,徵草不已草价俱。”
词语分解
- 马的解释 马 (馬) ǎ 哺乳动物,颈上有鬃,尾生长毛,四肢强健,善跑,供人骑或拉东西:马匹。骏马。马到成功。马首是瞻(喻跟随别人行动)。 大:马蜂。马勺。 姓。 笔画数:; 部首:马; 笔顺编号:
- 草的解释 草 ǎ 对高等植物中除了树木、庄稼、蔬菜以外的茎干柔软的植物的统称;广义指茎干比较柔软的植物,包括庄稼和蔬菜:青草。野草。茅草。水草。花草。草鞋。草堂(茅草盖的堂屋,旧时文人以此自称山野间的住所,有自
专业解析
马草指喂养马匹的草料,特指晒干或储存的饲草。该词由“马”(牲畜名)与“草”(植物统称)组合而成,字面即“供马食用的草”。其核心含义体现在两方面:
- 基础释义:指收割后用于饲喂马匹的干草或青储饲料,如禾本科植物的茎叶。《汉语大词典》明确将其释为“饲马的干草”。
- 引申含义:在古代军事与经济中,“马草”常作为军需物资,与“粮饷”并称。例如清代文献中“征收马草”指代向民间征调饲草以供养战马,凸显其战略物资属性。
字源与结构分析:
- 单字义:
- “马”(mǎ):象形字,本义为役用家畜。《说文解字》载:“马,怒也,武也。”
- “草”(cǎo):形声字,从艸早声,泛指草本植物。《玉篇》释:“草,同艸,百卉也。”
- 复合词特征:属偏正结构,“马”限定“草”的用途,形成具象化专有名词,与“牛草”“羊草”等构词法一致。
权威文献佐证: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定义:“马草:喂马的草。”
- 《中国古代名物大典》载:“马草系古代驿传及军营必备物资,其征储关乎军力。”
“马草”是汉语中兼具实用性与历史文化内涵的具体名词,其释义需结合畜牧需求与历史语境完整理解。
网络扩展解释
“马草”一词具有多层含义,需结合不同领域的释义进行综合解释:
一、基本词义
- 马匹饲料
指专门用于喂养马匹的草料,属于古代文献中常见用法。如唐代韩愈《顺宗实录》记载“度支不给马草”,清代林则徐也提及“马草民所输”。
二、历史文献记载
- 南朝梁代陆倕《将至浔阳郡教》提到官员亲自处理马草,反映古代马草作为重要物资的地位。
- 该词在历代文献中多与赋税、军队后勤相关,例如明代驿站系统常因“马草不足”引发矛盾。
三、植物学与中药释义
- 植物别名
指禾本科植物皱叶狗尾草(学名:Setaria),别称“烂衣草”,分布于广东、贵州等地。
- 药用功效
全草可入药,具有解毒杀虫、化腐生肌的作用,外敷可治疗铜钱癣、皮肤发丹等症,性平味淡无毒。
四、其他延伸含义
- 部分方言或网络语境中,存在戏谑用法,如“用竹竿吊草诱使马前行”的比喻(来源权威性较低,需谨慎参考)。
提示:若需了解具体历史典故或药用方法,可查看、6、7、9等原始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悖异变轨跛立草表绸缪束薪醇碧唇竭齿寒东飘西泊独竪一帜鹅抱法力丰城狱愤激高翔远翥拱棚鬼信黑幕派侯国歡举花贼活眼湖湘蹇蹇简亵见长积翠池记轸絶诗箘簵俊远客泪口授心传狂呓枯骨勒毕两面讨好六朝金粉鲡鯣笼侗牛券畔逆凄风楚雨却走赛似三休赏狎上柱国深受慎思舍纵石棱双金送驾天高地远土青木香辖床相若宪件消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