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汉 贾谊 《新书·退让》:“ 翟王 使使至 楚 , 楚王 欲夸之,故饗客於 章华 之臺上。上者三休而乃至其上。”后因以“三休”为登高之典。 南朝 梁 何逊 《七召·宫室》:“步三休而未半,途中宿而方迷。” 唐 颜真卿 《抚州宝应寺翻经台记》:“百里而遥,四山不逼;三休而上,十地方超。” 宋 苏辙 《和鲜于子骏益昌官人八咏·宝峰亭》:“今闻 宝峰 上,縹緲陵朝阳,三休引萝蔓,一览穷苍茫。”
(2). 唐 司空图 晚年以足疾乞退,居 中条山 王官谷 ,筑亭名“三休”。作文云:“休,休也,美也,既休而具美存焉。盖量其才一宜休,揣其分二宜休,耄且聵三宜休。又少而惰,长而率,老而迂,是三者非济时之用,又宜休也。”见《旧唐书·文苑传下·司空图》。后因以“三休”为退隐之典。 清 钱谦益 《夏日偕朱子暇憩耦耕堂》诗之三:“他年终作三休侣,乘兴先为结隐期。”
(3).指 三国 魏 金尚 (字 元休 )、 第五巡 (字 文休 )、 韦端 (字 甫休 )三人。《三国志·魏志·吕布传》“ 布 自称 徐州 刺史”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典略》:“ 元休 名 尚 , 京兆 人。 尚 与同郡 韦甫休 、 第五文休 ,俱著名,号为‘三休’。”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名臣下·三休》:“ 金尚 元休 , 第五巡 文休 , 韦端 甫休 ,号‘京兆三休’。”
(4).犹三顿。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五:“ 红娘 覷了吃地笑,俺骨子不曾移动脚,这急性的郎君三休饭饱。”
“三休”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多次休息,常用于形容登高或行进过程中的间歇停顿。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的详细解释:
组合义:通过多次停顿以缓解疲劳,引申为行事需循序渐进。
此词典出汉代贾谊《新书·退让》:
翟王使使至楚,楚王欲夸之,故飨客于章华之台。三休乃至于上。
释义:楚王为炫耀章华台之高,宾客需中途休息三次才能登顶,凸显台阁宏伟。
《汉语大词典》:
“三休”指登高时需多次歇息,后比喻极高或极险之处。
例:唐代杜牧《题宣州开元寺》诗:“松寺曾同一鹤栖,三休三沐到云梯。”
(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第1卷,第193页)
《辞源》(修订版):
典出贾谊《新书》,形容台阶高峻,需屡歇方至。
(来源:商务印书馆《辞源》第1册,第0076页)
《新书·退让》(贾谊)、《全唐诗》(杜牧)、《礼记·杂记下》。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源》(商务印书馆)。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纸质权威出版物;部分释义可参考汉典或国学大师等数字化平台,但释义以纸质词典为准。)
“三休”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结合不同历史文献和语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四类解释:
源自汉代贾谊《新书·退让》中楚王在章华台宴客的典故,因台阶极高需三次休息才能登顶,后以“三休”代指登高。如唐代颜真卿《抚州宝应寺翻经台记》用“三休而上”描述攀登高台,宋代苏辙诗中亦用此典描绘登高远眺的场景。
唐代司空图因足疾归隐中条山,筑“三休亭”并作《休休亭记》,提出“三宜休”理念(才不足、分不足、年老昏聩),成为文人退隐的象征。清代钱谦益诗中“三休侣”即指隐逸之友。
指三国时期魏国的三位名士:金尚(字元休)、第五巡(字文休)、韦端(字甫休),三人并称“京兆三休”。此说见于《三国志》裴松之注引《典略》。
部分文献中“三休”也指“三顿”(如一天分三次休息或用餐),但用例较少。
注:提到的“三休时间”为现代法律术语(上午9时前、午间、晚上10时后),但信息来源权威性低且与历史词义无关,故未纳入正文。诗词相关用例可参考《三休台》《桂山杂咏》等作品。
卞克不得脸不起眼不习水土出岔子打醋炭黨人迭运方头翻译官发怔非数值应用诽訿凤蜡雇借国司空滑出律患吏欢颜灰心丧气魂消胆丧键关菅蒯颈部金田峻刻狂霖遴选例银麓原梅花海鹘面食南梆子凝曜泡利不相容原理劈破玉颇梨乾匿蕲簟企附染锷人千人万荣伸山台舍利塔深山穷林试酒史氏记寿光先生隋卞蜩蜕窕言题凤团圈脱懒讬坐外彝乌骨鸡乌鹊歌详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