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愤激的意思、愤激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愤激的解释

(1).愤怒激动。 汉 荀悦 《汉纪·高祖纪二》:“士卒皆有愤激之气,救败赴亡之急,以决一旦之命。”《资治通鉴·晋安帝义熙七年》:“﹝ 刘毅 ﹞及败於 桑落 ,知物情已去,弥復愤激。” 蒋光慈 《短裤党》四:“但是粗笨的工人群众越受屠6*杀越愤激,越受压迫越反抗。” 叶圣陶 《多收了三五斗》:“而不粜那已经送到河埠头来的米,却只能作为一句愤激的话说说罢了。怎么能够不粜呢?”

(2).激奋,激昂。 晋 张华 《壮士篇》:“壮士怀愤激,安能守虚冲。”《南史·宋纪上·武帝》:“丹诚未宣,感慨愤激,望霄汉以永怀,盼山川以增佇。” 宋 叶适 《台州州学三老先生祠堂记》:“及 隆兴 英睿愤激,大势宜若遽振。”

(3).指偏激。 明 焦竑 《李氏<焚书>序》:“ 宏甫 快口直肠,目空一世,愤激过甚,不顾人有忤者。” 清 王筠 《箓友肊说》:“ 筠 质性粗俗,多愤激过当之语。” 郑观应 《<盛世危言>自序》:“将先后所论洋务五十五篇……付诸手民,定名曰《盛世危言》。自知愤激之词,不免狂戇僭越之罪。”

(4).形容气势猛烈。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畿辅杂记二·苑家口》:“独一河承受诸水,河身狭隘,气势愤激,流沫盘涡,涛声衝撞。”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愤激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愤激(fèn jī)指因强烈不满或受到不公正对待而产生的愤怒与激动交织的情绪状态,具有以下核心含义:

一、词义解析

  1. 愤怒与激动结合

    指情绪从强烈不满(愤)升级为难以抑制的激动(激),常伴随言行失控。如《现代汉语词典》释义:“愤怒而激动”。

  2. 程度强于一般愤怒

    强调情绪爆发性,区别于含蓄的“愤懑”。例:“群情愤激”形容众人情绪激烈沸腾。

二、词源与构成

三、经典用例

  1. 文学语境

    “目睹暴行,他愤激难抑,拍案而起。” ——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2. 历史记载

    《明史·海瑞传》载百姓因赋税苛重“愤激聚讼”,反映民怨沸腾之态。

四、近义辨析

词语 核心差异
愤怒 侧重怒意,未必伴随行动
愤慨 强调正义感与道德谴责
愤激 突出情绪外显与冲动性

五、权威参考


来源说明:释义综合《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及经典文学作品用例。

网络扩展解释

“愤激”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是愤怒而激动,常用来形容因强烈不满或受到不公对待而产生的激烈情绪。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含义
    指情绪上的愤怒与激动交织状态,通常由外界刺激引发。例如:“愤激的情绪难以平复”。

  2. 出处与历史用法

    • 最早见于汉代荀悦《汉纪·高祖纪二》:“士卒皆有愤激之气”,描述士兵因战况激烈而情绪激昂。
    • 《南史·宋武帝本纪》中“丹诚未宣,感慨愤激”则强调忠诚未得回应时的激愤。
  3. 近义词与语境差异
    近义词包括“愤怒”“愤慨”“义愤”,但“愤激”更突出情绪的外显性与激烈程度。例如叶圣陶在《多收了三五斗》中用“愤激的话”体现农民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4. 用法与例句

    • 文学描写:多用于刻画人物心理或社会矛盾,如蒋光慈《短裤党》中“工人群众越受压迫越愤激”。
    • 偏激含义:明代焦竑评价李贽“愤激过甚”,此处隐含因情绪过激而行为偏颇的贬义。
  5. 相关扩展
    该词在古汉语中也可表示“气势猛烈”(如、7),但现代汉语中此义项较少使用。

总结来看,“愤激”既可用于中性描述激烈情绪,也可能因语境带有一定批判性。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用例,可参考《汉典》及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阿罗汉果安刘案省巴谩把手不甘落后柴扃澄涤大公担架丹砂井打扰电眼调亭抵鸦东巴教东迁恩客浮生切响干干脆脆赶头牌格物致知黑幕派鹄板狐媚子戋帛娇荑吉光片裘惊然境宇矜疚击瓯廐圉集中营客行跨竈耒子瞭望历法飂飂留司格橹楯履盈蹈满明角你个胚乳迁土轻吉利骑牛觅牛石渠阁诗人水轮发电机四畅速拙王慎中无济于事无双亭无闻相对无言想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