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絶诗的意思、絶诗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絶诗的解释

即绝句。 宋 丁谓 《丁晋公谈录》:“ 卢 相 多逊 在朝行时,将歷代帝王年历、功臣事迹、天下州郡图誌,理体、事务、沿革、典故,括成一百二十絶诗,以备应对。”参见“ 絶句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絶诗(又写作“绝句”)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固定体裁,具有以下核心特征:

一、字义与体裁定义

“絶”通“绝”,有“截断”“短小”之意,指从律诗中截取四句而成的独立诗体。每首诗固定为四句,分五言绝句(每句五字)和七言绝句(每句七字)两类。其结构短小精炼,注重意境凝练与情感瞬间的表达。

二、核心格律要求

  1. 平仄规范:遵循律诗的平仄规则,常见格式如“仄起仄收”“平起平收”等,需符合粘对原则。
  2. 押韵严格:双数句必须押平声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韵脚需统一,不可换韵。
  3. 对仗灵活:可全篇不对仗,或后两句对仗,无律诗中两联必须对仗的硬性要求。

三、历史源流与演变

绝句起源于汉魏乐府民歌,至唐代发展成熟。六朝时期已有“联句断章”的雏形(如《玉台新咏》收录的四句短诗),盛唐后经王昌龄、李白等诗人推动,成为与律诗并立的独立诗体,宋代以后广泛用于抒情、写景、讽喻等题材。

四、代表作品与艺术特色

五、与律诗的区别

绝句虽源自律诗,但本质是独立体裁:


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M].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1: “绝句”词条.
  2. 王力. 《汉语诗律学》[M].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第五章“绝句的格律”.
  3. 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第三卷)[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 唐代诗歌体裁演变.
  4. 叶嘉莹. 《唐宋词十七讲》[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绝句的意境构造分析.

注:“絶”为“绝”的异体字,现代汉语规范写作“绝句”,但古籍中二者通用。

网络扩展解释

“絶诗”是汉语词汇,现通常写作“绝诗”,即“绝句”,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体裁。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绝句是由四句组成的短诗,属于近体诗范畴,因结构短小精炼而得名。其名称来源有多种说法,包括“截取律诗之半”或“短句成诗”等。

  2. 起源与发展
    绝句起源于汉魏南北朝歌谣,南朝时期逐渐形成固定名称。宋代文献如《丁晋公谈录》记载,古人曾用绝句形式整理历史典故(如卢多逊编撰的120首绝诗)。

  3. 结构与分类

    • 字数:常见五言(每句五字)、七言(每句七字),六言较少见。
    • 格律:分为“律绝”(严格遵循平仄押韵)和“古绝”(相对自由)两类。
    • 功能:早期用于配乐传唱,后发展为独立诗体。
  4. 经典示例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此诗通过四句描绘草堂春景,体现了绝句凝练含蓄的特点。

  5. “絶”字的含义
    “绝”在古汉语中有“断绝”“极致”之意,此处引申为诗歌形式的短小精妙。

如需进一步了解不同时期绝句的演变,可参考古代诗词选集或文学史相关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隘狷襃绩保纳襃忠豰觫超手游廊驰名当世酬倡皴理大创陡立顿功二十五絃房亲蜂虿起怀封三奋勇前进阜淮铁路浮龙高吟工程热物理学黄橼检示节中锦带九章具美居无求安可蠢科业狂醉了帐列鼎毛人篾篓明齍闽洛靡它末减乃才平禠破老千头橘萋菲凄忾亲从嬛緜趋衙桑朴三江口沈湛石壑市权松院通明麻玩儿坏危耸豱猪头下剂夏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