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乌鸦之属。《周礼·夏官·罗氏》:“罗氏掌罗乌鸟。” 郑玄 注:“乌谓卑居鹊之属。” 贾公彦 疏:“卑居雅乌云鹊者,即山鹊卑居之类。” 唐 李郢 《寒食野望》诗:“乌鸟乱啼人未远,野风吹散白棠梨。” 宋 范成大 《四时田园杂兴》诗之二四:“乌鸟投林过客稀,前山烟暝到柴扉。”
(2).古称乌鸟反哺,因以喻孝亲之人子。 晋 傅咸 《申怀赋》:“尽乌鸟之至情,竭欢敬於膝下。” 唐 孟浩然 《送王五昆季省觐》诗:“斜日催乌鸟,清江照綵衣。” 明 张居正 《谢准假归葬疏》:“顾臣昔者急切求归,祇欲遂乌鸟思亲之念。”
“乌鸟”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双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释义
乌鸟原指乌鸦及其同类鸟类,常见于古代文献和诗词中。例如《周礼·夏官·罗氏》记载“罗氏掌罗乌鸟”,郑玄注“乌谓卑居鹊之属”。唐代李郢《寒食野望》中“乌鸟乱啼人未远”也以此描述乌鸦啼鸣的场景。
文学意象
在古诗词中,乌鸟常与孤寂、萧瑟的意境关联。如宋代范成大诗句“乌鸟投林过客稀”,借乌鸟归巢反衬行人稀少、暮色苍茫的景象。
典故来源
源自“乌鸟反哺”的传说,即乌鸦长大后反哺母鸟,古人以此喻指子女对父母的孝心。晋代傅咸《申怀赋》中“尽乌鸟之至情”即用此意。
文化应用
该含义常见于表达孝亲的语境。例如唐代孟浩然诗句“斜日催乌鸟,清江照綵衣”,以乌鸟反哺暗喻游子归家尽孝;明代张居正《谢准假归葬疏》中“乌鸟思亲”亦直接引用此典。
乌鸟既可指代乌鸦类鸟类(多用于古文与诗词),更因“反哺”特性成为孝道的象征。需结合具体语境区分其含义。
乌鸟(wū niǎo)是指黑色的鸟类。乌鸟是由“乌”和“鸟”两个字组成的词语,表达了鸟的颜色为黑色。
乌鸟的拆分部首是鸟字的“鸟”,其代表鸟类相关的字义;乌字的部首是口,意为口中漆黑。
乌鸟的总笔画数为11画,其中乌字的笔画数为6画,鸟字的笔画数为5画。
乌鸟在古代汉语中出现的时间很早,源自于《易经》内的《系辞上篇·繁露》:“萃之卦,象以乌鸟。”乌鸟在这里表示黑色的鸟类,也象征着卦象中的意义。
乌鸟的繁体字形为「烏鳥」。
在古代,乌鸟的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变化。以《康熙字典》为例,乌字的古代写法为「於」,表示乌黑的颜色;而鸟字的古代写法则为「鳥」。
1. 乌鸟飞过,留下一道美丽的身影。
2. 晨曦之下,乌鸟在树枝间跳跃。
3. 风中传来乌鸟的鸣唱声,清脆而动听。
组词:乌黑、鸟儿、飞鸟、喜鹊。
近义词:黑鸟、乌黑的鸟。
反义词:白鸟、彩鸟。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