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让的意思、德让的详细解释
德让的解释
《国语·周语下》:“昔 史佚 有言‘动莫若敬,居莫若俭,德莫若让,事莫若咨’……居俭动敬,德让事咨,而能避怨,以为卿佐,其有不兴乎!”本谓为人的品德应谦让。后即指礼让。 汉 扬雄 《法言·先知》:“修之以礼义,则下多德让。”《汉书·循吏传序》:“此廪廪庶几德让君子之遗风矣。” 晋 葛洪 《抱朴子·弭讼》:“刘君愍德让之凌替,疾民争之损化。”
词语分解
- 德的解释 德 é 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品行,品质:美德。品德。公德。德行。道德。德性。德育(以一定的社会要求,进行思想的、政治的和道德的教育)。德才兼备。度德量力。德高望重。 心意,信念:一心一德。
- 让的解释 让 (讓) à 不争,尽(媙 )着旁人:让步。让位。谦让。 请:让茶。 许,使:不让他来。 任凭:让他闹去。 被:让雨淋了。 索取一定代价,把东西给人:出让。转(僴 )让。 闪避:让开。当仁不让。 责
专业解析
“德让”的汉语词典释义
“德让”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汉语词汇,由“德”与“让”两个核心概念复合而成,主要用以描述一种以高尚品德为基础的谦让行为或精神境界。
-
基本释义:
- 以德相让: 指在利益、荣誉、地位等面前,基于自身高尚的道德修养而主动采取谦逊退让的态度和行为。这种行为并非出于怯懦或无能,而是源于内心的仁厚、礼让和对大局的考量。它体现了儒家思想中推崇的“温良恭俭让”的美德,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和谐的统一。
- 谦让的美德: “德让”本身也被视为一种重要的德行。它超越了简单的礼貌或客套,是内在道德品质(德)在待人接物、处理利益关系时的外在表现(让),是君子人格的体现。
-
出处与深层含义:
- 该词蕴含深厚的儒家伦理思想。“德”是核心,指内在的道德品质、品行修养;“让”是外在表现,指谦逊、礼让、不争的行为。两者结合,强调真正的谦让必须建立在真诚的道德根基之上,而非虚伪或策略性的退让。其思想根源可追溯至《尚书·周书》中关于文王、武王“世德作求”、“允王维后”等强调德政与谦让的记载,虽非直接使用“德让”一词,但精神内核一致。
- “德让”常与“礼让”并用或比较。“礼让”更侧重于遵循礼仪规范的外在行为,而“德让”则更强调这种行为背后内在道德情操的支撑和驱动,是更高层次的修养境界。
-
现代意义与应用:
在现代汉语中,“德让”一词的使用频率相对古典文献较低,但其承载的精神并未过时。它仍然被用来:
- 形容个人在名利面前的谦逊态度和高风亮节。
- 倡导在人际交往、社会竞争中保持君子风度,以和谐为重。
- 作为评价一个人品德高尚、具有涵养的重要标准之一。它提醒人们在追求个人目标时,应秉持道德原则,懂得适度退让,以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总结来说,“德让”意指基于内在道德修养而表现出的谦逊礼让行为,是中华传统美德中关于个人修养与处世智慧的重要体现,强调德行是谦让行为的根本依据和动力源泉。
网络扩展解释
“德让”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词汇,其含义与道德修养和谦让品质相关。以下为详细解释:
一、词义解析
-
本义
源自《国语·周语下》中史佚的言论:“动莫若敬,居莫若俭,德莫若让,事莫若咨”,意为“品德中最重要的是谦让”。最初强调个人修养中谦让的重要性。
-
引申义
后世逐渐演变为“礼让”,指在言行中主动退让以体现道德风范。如《汉书》中“德让君子之遗风”即指礼让的君子品德。
二、构成与内涵
- “德”:指道德、品行,强调内在修养。
- “让”:指谦让、退让,表现为对外行为的克制与尊重。
两者结合,体现“以德为本,以让为行”的伦理观念(参考)。
三、历史用例
- 汉代扬雄《法言·先知》:“修之以礼义,则下多德让”,说明礼义教化可推广谦让之风。
- 晋代葛洪《抱朴子》提及“德让之凌替”,反映当时对谦德衰退的担忧。
四、现代适用性
尽管为古汉语词汇,其核心精神与当代倡导的“谦逊有礼”“道德自律”仍高度契合,可用于描述传统文化中的君子品格。
注:如需具体文献原文或更多用例,可参考《国语》《汉书》等典籍,或访问汉典等权威辞书平台。
别人正在浏览...
安史跋履山川别头场蔽蒙查房齿战创定出花样地利二体阜淮铁路熇燥鸿书淮王鸡狗环形魂守火遁校书部焦峣嘉属葪柏鸡毛官旌盖九人戟幢科兵纩绵轠车廉苫连珠炮獠徒懔忧离世絶俗龙图老子沦忽鹿文卖断盘受破觚为圜弃暗投明切剥请奉屈蠖柔缓入不敷出塞贤三舍法事途私亲松江鲈鱼肃景铁丝网瓦圈无眼人下垂衔冰吐雹香盒相左销渴细木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