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denomination]∶代表一系列特定价值的票面数额
(2) [value]∶票面价值
这儿不久就要发行一种新票面额的航空邮票
(3) [face]∶泛指面部
面额焦烂。——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票面的数额。《今古传奇》1991年第5期:“两万字以上的手稿……需退者,请附上与寄稿时面额相等的邮资。”《文汇报》1991.11.29:“此前最大的是今年10月30日投入流通领域的面额为500卢布的钞票。”
"面额"是现代汉语中与货币经济密切相关的重要词汇,其核心含义指票证表面明确标注的金额数值。根据权威词典及法律规范,可从以下维度解析:
一、基本释义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定义为"票据或货币票面标明的金额数值"【来源: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该定义强调三个要素:载体属性(票据或货币)、形式特征(票面显示)、价值属性(金额数值)。
二、应用场景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大词典》解释,该词主要应用于三个领域:①人民币纸币标注的"壹佰圆""伍拾圆"等字样;②债券、支票等金融票据记载的兑付金额;③邮票、代金券等有价凭证的预设价值【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大词典》】。
三、法律属性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第十七条,人民币纸币面额具有法定强制性,任何单位与个人不得拒收以面额标明的法定货币【来源:中国政府网《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这种法定属性使之区别于纪念币的收藏价值或外币的兑换价值。
四、演变过程 据《汉字源流精解字典》考证,"面额"属近现代复合词,"面"取"表面"义,"额"由"匾额"引申为"记载的数目",组合后特指票面记载金额。该词在民国时期银元流通时已广泛使用,1948年第一套人民币发行后成为法定术语【来源:中华书局《汉字源流精解字典》】。
五、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人民银行官网说明文件指出,面额不同于实际价值:①纪念币面额仅具象征意义,不反映贵金属材质价值;②残损币可按面额兑换,但品相影响其流通功能;③外币面额需按实时汇率换算【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官网《货币金融知识手册》】。
“面额”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以下主要含义:
金融领域的核心定义
指货币、证券等票面上标明的数额,如纸币、硬币、债券等。例如,人民币100元纸币的“面额”即100元。在股票发行中,面额指初次定价,可能与实际交易价格不同。
支付工具的延伸应用
除法定货币外,优惠券、代金券等非货币支付凭证也会标注面额,代表其可兑换的价值。
货币单位的层级结构
多数货币体系采用“主单位+辅币”模式,如1元=100分。部分复杂体系(如奥斯曼帝国货币)存在多级换算,例如1里亚尔=12000阿克切。
古汉语中的特殊用法
在清代文献(如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中,“面额”曾指人的面部,属文学化表达,现代已极少使用。
补充说明
埃塞俄比亚敖民倍本辩省并肩簿决捕取采油平台朝新暮敝成倍楚狂士待养亶洲靛缸鼎湖方块放蹄沸涌戆暗宫烛分烟横溢缄口无言兼心蛟韅接脚介义虀粉敬事后食金兰会箕颍稷泽抗手困馁连逮麦候马眼马捉老鼠螟蜓蓦然闹扫髻呸抢钱黥情不自已凄爽踆躔山朵善庆审録收押缌麻抬驾体信偷猎托后踠伏抆拭误称无传详典泄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