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君子的意思、士君子的详细解释
士君子的解释
(1). 周 制,“士”指州长、党正,“君子”指卿、大夫和士。《礼记·乡饮酒义》:“乡人、士君子,尊於房中之间,宾主共之也。” 郑玄 注:“士,州长、党正也;君子谓卿、大夫、士也。”
(2).古代指上层统治人物。《墨子·尚贤下》:“而今天下之士君子,居处言语皆尚贤,逮至其临众发政而治民,莫知尚贤而使能,我以此知天下之士君子明小而不明於大也。”
(3).旧时指有学问而品德高尚的人。《荀子·非相》:“有小人之辩者,有士君子之辩者,有圣人之辩者。不先虑,不早谋,发之而当,成文而类,居错迁徙,应变不穷,是圣人之辩者也;先虑之,早谋之,斯须之言而足听,文而致实,博而党正,是士君子之辩者也。” 汉 刘歆 《移书让太常博士》:“此乃有识者之所嘆慜,士君子之所嗟痛也!” 宋 王安石 《上皇帝万6*言6*书》:“ 文王 能陶冶天下之士,而使之皆有士君子之才,然后随其才之所有而官使之。”
(4).泛指读书人。《儒林外史》第三四回:“但凡士君子横了一个做官的念头在心里,便先要骄傲妻子。妻子想做夫人,想不到手,便事事不遂心,吵闹起来。”
词语分解
- 士的解释 士 ì 古代统治阶级中次于卿大夫的一个阶层:士族。士大夫。 旧时指读书人:士子。士民。学士。 未婚的男子,泛指男子:士女。 对人的美称:志士。烈士。女士。 军衔的一级,在尉以下;亦泛指军人;上士。士兵。士卒。士气。 称某些专业人员:医士。护士。 姓。 笔画数:; 部首:士; 笔顺编号:
- 君子的解释 ∶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彼君子兮。;;《诗;魏风;伐檀》君子不齿。;;唐; 韩愈《师说》君子寡欲。;;司马光《训俭示康》君子多欲。 ∶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后来指人格高尚的人不亦君子乎。;;《论语》君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士君子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士君子,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复合词,特指兼具道德修养、学识才能与社会责任感的理想人格典范。其含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阐释:
-
本义与核心内涵:
- 道德楷模与行为规范者: “士君子”首要强调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操守。他们遵循儒家伦理核心“仁、义、礼、智、信”,言行举止皆为社会表率,以德服人,重义轻利。荀子在《荀子·修身》中明确指出:“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强调其坚守道义的原则性 。
- 学识修养的承载者: “士”在古代指有一定知识技能或社会地位的人(可指低级贵族、武士或文士),“君子”原指贵族,后演变为品德高尚者的尊称。合成词“士君子”则融合了“士”的学识能力与“君子”的道德高度,指那些通过学习和修养,兼具真才实学与崇高德行的知识分子阶层。如《论语》所言“士志于道”,士君子正是以“道”(真理、正道)为毕生追求的人。
-
历史演变与身份特征:
- 社会精英与中坚力量: 在传统社会结构中,士君子是介于统治阶层(大夫、诸侯)与庶民之间的知识精英阶层。他们通常接受过良好教育(通晓儒家经典),是文化的主要传承者和创造者,并以其学识和德行参与社会治理(如担任官吏、教化乡里),成为维系社会秩序和文化传承的中坚力量。《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将其定义为“古代指上层统治人物或具有较高道德学问的人” 。
- 理想人格的化身: “士君子”不仅是一个社会身份标签,更代表了一种被社会广泛推崇的理想人格境界。它象征着内在修养(修身)与外在事功(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统一,是“内圣外王”理念在个体身上的体现。汉代典籍《盐铁论》中常以“士君子”作为论辩双方推崇或批评的对象,可见其在当时社会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
-
核心特质概括:
- 重道义: 将道德原则置于首位,坚持正义,有所为有所不为。
- 尚气节: 具有独立人格和骨气,不屈服于权势或利益,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 明礼仪: 行为举止合乎礼法规范,体现文明修养。
- 具学识: 拥有深厚的文化知识和实践智慧。
- 担责任: 心怀天下,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济世情怀。
-
现代意义:
虽然“士君子”一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降低,但其蕴含的对道德修养、学识才能与社会责任并重的人格追求,依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着对超越个人私利、追求崇高精神境界和担当社会道义的理想人格的向往。
主要参考来源:
- 《荀子·修身》 (战国·荀况著):对士君子的道德要求有直接论述。可参考权威版本如中华书局点校本或在线资源如“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
- 《汉语大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提供权威的现代词典释义。
- 《盐铁论》 (西汉·桓宽编撰):反映了汉代士大夫(士君子阶层)的思想交锋和社会责任。可参考中华书局点校本或相关研究著作。
- 儒家经典(《论语》、《孟子》等):奠定了“士”与“君子”概念的基础,是理解“士君子”精神内核的根本依据。推荐阅读权威注疏本如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或杨伯峻《论语译注》、《孟子译注》。
网络扩展解释
“士君子”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复合概念,其含义随历史演变而扩展,主要包含以下层面:
-
制度本源(周代)
- 原指周代行政体系中的两类官员:
- 士:基层行政官员(州长、党正)
- 君子:中高级官员(卿、大夫、士)
- 语出《礼记·乡饮酒义》,郑玄注明确这种制度划分。
-
社会阶层(春秋战国)
- 演变为对统治阶层的统称,包括:
- 掌握权力的贵族阶级
- 具备治理能力的知识分子
- 《墨子·尚贤下》以此指代当权者群体。
-
道德理想(秦汉以降)
- 指代兼具学识与德行的典范,特征包括:
- 精通礼乐经典(《荀子·非相》)
- 践行仁义道德(引荀子学说)
- 能为民表率(提及荀子修身理论)
-
文化群体(泛化概念)
- 唐宋后扩展为读书人阶层的代称,涵盖:
- 科举士人
- 未仕学者
- 乡绅阶层
在思想史上,荀子特别将"士君子"定位为高于普通士人、低于圣人的道德实践者,强调其"文而致实,博而党正"(既有文采又务实,学识广博且行为端正)的特质。该词至今仍常用于描述兼具文化修养与道德操守的人士。如需查阅具体文献用例,可参考《礼记》《墨子》及荀子相关论述。
别人正在浏览...
祊田擦澡插关儿场院车笠遄死大幅度倒産电子侦察卫星敦朴風度辐照干哭骨棱棱画骨互不侵犯条约回惮阍守检核矫翮蛟螈瘠牛羸豚九星积泽考覈垦荒老大人崂山羸形剺耳林英买陂塘面创虐刑黏菌蟠天际地皮廌恰来齐力齐优入寐桑根蛇升堂申诉失道寡助笋舆唐殷淘声斗气梯度倜傥不群拖拽亡灭武诫武乐无盐不解淡相逢相公鹾相宗喜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