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律赋的意思、律赋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律赋的解释

指有一定格律的赋体。其音韵谐和,对偶工整,于音律、押韵都有严格规定。为 唐 宋 以来科举考试所采用。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四:“四声分韵,始於 沉约 。至 唐 以来,乃以声律取士,则今之律赋是也。” 姚华 《论文后编·目录中》:“今赋试於所司,亦曰律赋。时必定限,作有程式,句常隔对,篇率八段,韵分於官,依韵为次,使肆者不得逞,而谨者亦可及。自 唐 迄 清 ,几一千年。”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律赋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形成的一种特殊赋体,其名称源于对声律、对仗、用典等形式的严格规范。据《中国文学史》记载,律赋定型于唐代,以限韵为基本特征,要求应试者在限定韵部下完成赋文创作。这种文体在宋代达到鼎盛,成为科举取士的核心文体之一,《辞海》第七版指出其"以八韵为常式,讲究平仄协调,句式工整"。

从文学形式分析,律赋具有三重规范体系:一是结构程式化,包含破题、承题、分韵等固定段落;二是声律系统,须符合《切韵》系韵书的用韵规则;三是对仗体系,要求骈四俪六的工整句式。《唐代科举与文学》研究显示,现存唐代律赋约1500篇,多涉及礼制、天文、祥瑞等命题,如王勃《寒梧栖凤赋》即为典型代表作。

值得注意的是,清代学者李调元在《赋话》中特别强调律赋的"格法精严",指出其既承袭骈赋的修辞传统,又发展出独特的命题作赋制度。这种文体虽因形式束缚受到后世批评,但作为科举文化的重要载体,对研究古代文人心态及文学制度具有特殊价值。

网络扩展解释

律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特殊赋体,具有严格的格律要求,主要用于唐宋时期的科举考试。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律赋指按照固定格律创作的赋体,其核心特征在于音韵和谐、对仗工整,且在字数、声律、押韵等方面有严格限制。它由骈赋发展而来,但增加了限韵等规则,成为科举考试的专用文体。


二、核心特点

  1. 格律严苛

    • 句式以四、六字句为主,讲究骈偶对仗;
    • 押韵需符合规定韵脚,通常以八韵字为限(如“风日云野军国清肃”),且需按顺序使用;
    • 字数一般不超过400字。
  2. 声韵规范
    需遵循平仄规则,音律和谐,如唐代李昂《旗赋》即严格依韵创作。

  3. 内容导向
    多用于阐释儒家经典或歌颂统治功绩,实用性较强,文学性相对受限。


三、历史背景与用途


四、与其他赋体的区别

律赋区别于骈赋的关键在于限韵和科举用途;相较于古赋(如汉赋),其形式更为程式化,自由发挥空间较小。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作品或历史案例,可参考高权威性来源如、6、9。

别人正在浏览...

阿蛮鄙固兵资波吒才高运蹇忏舌除皮蹀躂东序西胶牍背娥姣坊正饭蔬饮水棐几熢燧改线官楼瞽言顾影自怜合境黄钟调缓气讲宇箭箬介洁阶途劲操九禁乐郊冷门联肩僚侣梨萌龙凤闾姝猛氏麛裘木酪排抵叛逆批八字凭览普徧墙柳青红皂白青绶青砖琼荂露觩角宂弱孺儿世讲体温表铜虎通赂罔惑尉纳武城宰显陟狭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