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纳的意思、尉纳的详细解释
尉纳的解释
安抚结纳。《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二年》:“会詔以 布 为左将军, 操 復遗 布 手书,深加尉纳。”
词语分解
- 尉的解释 尉 è 古代官名,一般是武官:县尉。都尉。卫尉。太尉。 军衔的一级,在校以下:尉官。少尉。上尉。 〔尉氏〕地名,在中国河南省。 姓。 尉 ù ㄩˋ 〔尉迟〕复姓。 〔尉犁〕地名,在中国新疆 * 尔自
- 纳的解释 纳 (納) à 收入,放进:出纳。藏污纳垢。 接受:采纳。笑纳。纳谏。 享受:纳福。纳凉。 缴付:纳税。 补缀,缝补;现多指密密地缝:纳鞋底。 姓。 缴出吐 笔画数:; 部首:纟;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尉纳"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其核心含义是安抚并接纳(归附者)。它常用于描述古代中原王朝对边疆少数民族或外来归顺者的怀柔政策。以下是详细解释:
-
基本释义:
- 尉:在这里通“慰”,意为“安抚”、“慰抚”。《说文解字注》释“尉”有“从上按下”、“安之”之意,引申为安抚。
- 纳:意为“接纳”、“收容”、“使进入”。
- 合义:指通过安抚的手段,使对方归顺并接纳他们。强调的是以和平、怀柔的方式使外族或归附者安定下来,融入己方的体系或疆域。
-
历史背景与用法:
- “尉纳”一词多见于古代史书,尤其涉及边疆治理、民族关系或对外政策时。它体现了古代中国“羁縻”政策的一部分,即通过安抚、封赏、给予一定自治权等方式,而非单纯的武力征服,来管理边疆少数民族或招抚流亡、叛降者,使其归附中央政权,达到稳定边疆、扩大影响力的目的。
- 例如,在东汉时期,将领段颎在平定羌乱时,朝廷就曾讨论对其残余是继续剿灭还是采取“尉纳”之策。
-
权威典籍例证与引用:
- 《后汉书·段颎传》:这是“尉纳”最著名的出处之一。记载了段颎平定东羌后,朝廷关于如何处置残余羌人的讨论。张奂上书主张:“奂 以本 造大 衅,难 得尉纳……”(大意:张奂认为羌人造反的根源很深,难以用安抚接纳的方式彻底解决)。这清晰地展现了“尉纳”作为“招抚安顿”的政策选项。来源:《后汉书·卷六十五·皇甫张段列传第五十五》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 《资治通鉴》:司马光在编纂史书时也引用了相关事件,如《资治通鉴·卷五十六·汉纪四十八》 记载:“张奂上言:‘东羌虽破,馀种难尽,段颎性轻果,虑负败难常,宜以恩降,可无后悔。’诏书下颎,颎复上言:‘……今适期年,所耗不訾,犹冀矢石尉纳……’”。这里“尉纳”同样指招抚安顿的策略。来源:《资治通鉴》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 《汉语大词典》:作为权威的汉语工具书,《汉语大词典》对“尉纳”的释义为:“安抚接纳”。来源:《汉语大词典》(可参考权威在线词典库或纸质版,如 国学大师 等网站可能收录其内容)。
“尉纳”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古汉语词,意为“安抚并接纳(归附者)”。它主要出现在描述古代中央政权处理边疆民族关系或招抚政策的语境中,强调通过非武力的怀柔手段使对方归顺并予以安置。其权威出处主要在《后汉书·段颎传》和《资治通鉴》的相关记载中,核心释义由《汉语大词典》等权威辞书界定。
网络扩展解释
“尉纳”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以下两种解释:
1.安抚结纳(主要含义)
- 来源:根据《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二年》记载,曹操曾通过书信对吕布“深加尉纳”,这里的“尉纳”指通过安抚手段拉拢或结纳对方,常用于政治或军事策略中。
- 构成分析:
- 尉:古代多指武官职衔(如县尉),引申为“安抚”;
- 纳:接纳、结纳,即通过行动使对方归附。
2.接纳意见(引申义)
- 现代解释:部分词典将其引申为“虚心接受他人意见或批评”,强调谦逊包容的态度,但这一用法在古籍中较少见。
使用场景对比
含义 |
典型场景 |
例句参考 |
安抚结纳 |
历史事件、政治策略 |
曹操“深加尉纳”以拉拢吕布 |
接纳意见 |
现代语境中的个人修养描述 |
领导者需有“尉纳”的胸襟 |
注意
- 若需引用古籍原文,建议优先采用“安抚结纳”的释义;
- 现代引申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是否适用。
别人正在浏览...
杯羹之让褊阸不可摸捉不宨草垛侧室柴虒撤毁车汲尘委耻居人下重重传奉官杵臼春焙寸晷點點颠仆流离点头地符改调龟背戏街里季妹惊搐金曲卮厥貉看样子诳燿雷坛緑蚁猛将闷满门楔面子帐明王纳命囊肿内层片子地澼絖千秋轻矫穷迷穷阎囚室却顿确青雀鹰桑扈赏悦死狗四立孙壻坦坦酴醾酒无继民舞筵祥金邪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