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文明棍的意思、文明棍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文明棍的解释

[walking-stick in western style] 旧指西式手杖

详细解释

手杖。解放前一些绅士、知识分子模仿西方,常持之以显示有气派。 马烽 西戎 《吕梁英雄传》第十四回:“工程师拿着黑油油的文明棍。” 李寿轩 《从九都山到井冈山》:“这时常有身穿绫罗绸缎,拄着文明棍的土豪劣绅,大摇大择地从河堤上经过。”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文明棍(wénmínggùn)是汉语中对一种特定手杖的旧称,特指中国近代(尤指清末至民国时期)受西方文化影响而流行的西式手杖。其核心含义与特点如下:

  1. 形制与功能

    文明棍通常指笔直、轻便、装饰考究的手杖,材质多为硬木(如乌木、紫檀)或金属,顶端常有银质、象牙等材质的精致握柄(如球形、弯钩形)。与辅助行走的传统拐杖不同,它更强调装饰性和社交礼仪功能,是当时摩登人士的时尚配饰。

  2. 名称由来与文化背景

    “文明”一词在此处指代“西方文明”或“现代风尚”。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风东渐的背景下,此类手杖作为舶来品,象征着进步、开化和追随国际潮流。手持“文明棍”成为接受新思想、追求时髦生活的标志,尤其盛行于知识分子、归国留学生、商界人士和政要群体中。

  3. 社会象征意义

    它不仅是实用物品,更是身份、地位和品味的体现。持有者常借此彰显其受过新式教育、见多识广或社会地位显赫。在文学和影视作品中(如描写老上海、北平的故事),文明棍是刻画特定时代绅士形象的重要道具。

  4. 使用场合

    多见于正式社交场合、外出散步或公务活动,使用时多配合西装、礼帽等西式着装,是整体“文明”装扮的一部分。其装饰性远大于支撑身体的实用性。

权威参考来源:

释义综合参考自《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及《近代汉语新词词源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中对“文明棍”条目的界定与历史语用分析。

网络扩展解释

“文明棍”是旧时对西式手杖的称呼,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文明棍指西式手杖,又称“司的克”(英文stick的音译),材质包括木质、金属,部分镶嵌宝石或镏金装饰。民国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和绅士受西方文化影响,常持此物以彰显身份与风度。

  2. 起源与传入
    其原型源于17-20世纪欧洲上流社会,西方绅士将手杖与礼服搭配,作为身份象征。清末民初传入中国后,因代表“西方文明”而得名“文明棍”。

  3. 功能与用途

    • 实用功能:辅助行走,尤其为年长者提供支撑。
    • 社会象征:持有者通过精致手杖展示文化修养与社会地位,甚至被视为维护正义的工具(如制止街头不公)。
  4. 文化意义
    在民国语境中,文明棍成为中西文化交融的符号,既模仿西方绅士风度,也反映当时社会对“现代性”的追求。部分历史人物(如蒋介石)因健康原因使用,但更多是文化象征。

  5. 现状
    如今,文明棍主要作为复古配饰或收藏品,延续其工艺与历史价值。

文明棍不仅是实用工具,更是特定历史阶段的文化载体,体现了社会阶层、审美变迁与跨文化影响。

别人正在浏览...

报社悲惶被冤扁锉布阵侧翼杈儿朝闻夕改超幽对口快板饭粒凤犀簪负轭浮梁干僮庚白光洽关乎餶飿合度黄醑诨语讲供解恨金挺九龄康愈旷叶苦厄勒兵连旌炼颜楼护唇舌巧发奇中启词欺猾清吭耆寿蚯螾却舍曲裾儒训神采奕奕声貌审悉尸灵首悔双环汤刑通都大埠恫忧投袂援戈退废托塔天王汙辱向前向外仙掖小真戏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