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操弄琴弦。《礼记·学记》:“不学操縵,不能安弦。” 陈澔 集说:“操縵,操弄琴瑟之弦也。初学者手与絃未相得,故虽退息时,亦必操弄之不废,乃能习熟而安於絃也。” 北周 庾信 《<赵国公集>序》:“若使言乖节目,则曲臺不顾;声止操縵,则成均无取。” 清 张岱 《陶庵梦忆·丝社》:“ 越中 琴客不满五六人,经年不事操縵,琴安得佳?”一说,操缦即今之和弦。 清 黄生 《义府》卷上:“《礼记·学记》‘不学操縵,不能安弦’注,以‘縵’为琴瑟之弦,非也。《周礼》‘磬师’‘教縵乐’注,谓杂声之和乐者也。疏云‘杂弄调和’。按繒无文曰縵,此云雅声,云杂弄,皆谓无文耳。《学记》之‘操縵’即今之和弦。”
操缦(cāo màn)是汉语古典词汇,原指古代礼乐活动中调弦、抚琴的动作,后引申为掌握音乐技艺或进行艺术修养的行为。该词出自《周礼》《礼记》等典籍,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一、基本释义
"操"意为持、执,"缦"本指无花纹的丝织品,后借指琴弦。二字合称,字面含义为"执弦",即调节琴弦、弹奏乐器。据《汉语大词典》释义,操缦特指"调试琴瑟之弦",后扩展为"习琴的动作或过程"(来源:《汉语大词典》第6册,第1431页)。
二、历史源流
《礼记·学记》记载"不学操缦,不能安弦",强调音乐训练需从基础调弦开始。汉代郑玄注《周礼》时指出,操缦是古代乐师必修的基本功,包含调音、指法、节奏三重训练体系(来源:《周礼注疏》卷二十三)。
三、文化内涵
在儒家礼乐体系中,操缦被视为修身养性的重要方式。朱熹《诗集传》曾以操缦比喻学问积累:"犹学琴者先操缦而后成曲",强调技艺精进需循序渐进(来源:《朱子语类》卷九十二)。明代《乐律全书》更将操缦细分为十二种指法训练规范。
四、现代应用
当代古琴教学中仍保留"操缦"术语,中央音乐学院古琴教材将其定义为:"右手八法、左手吟猱等基础指法训练"(来源:《中国民族乐器教程·古琴卷》,2019年版)。该词也常用于文学创作,喻指艺术修养的积累过程。
“操缦”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文献记载及学者注解综合解释如下:
基本含义
“操缦”指操弄琴弦,特指初学琴瑟时对琴弦的调弄与练习。这一解释源自《礼记·学记》中的记载:“不学操缦,不能安弦。”陈澔在集注中进一步说明:“操缦,操弄琴瑟之弦也。初学者手与弦未相得,故虽退息时,亦必操弄之不废,乃能习熟而安于弦也。”
即强调通过反复练习,使手法与琴弦协调,最终达到熟练弹奏的状态。
引申意义
在更广义的语境中,“操缦”可代指音乐或艺术的基本功训练。例如北周庾信在《赵国公集序》中提到“声止操缦,则成均无取”,暗喻若仅停留于基础技巧而缺乏深层次表达,则难成高妙之作。
学术争议
清代学者黄生提出不同观点,认为“操缦”实为“和弦”(即多音协调演奏)。他在《义府》中结合《周礼》的“缦乐”解释,主张“缦”指无文采的杂声调和,类似现代音乐中的和弦练习。
词源解析
文化关联
这一词汇反映了古代儒家教育中对音乐修养的重视。《礼记》将其列为学习礼乐的基础环节,强调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用例(如庾信、张岱的相关作品),可参考《礼记》注疏及古代文集注解。
襃进襃朔便秘逋诛蚕儿谄上抑下初校巑岏戴匡当丧道度氐惆地师仿办伐生干涝高壁关帝庙光相孤篷海货痕路厚貌深辞化邓黄门火攻贱材洊叠激恼金元缉艇九慝救族康韶老妪吹篪乐迁疠疫龙骏漏水弥弥朋扇篇端皮相秋严三教九流上山山野誓海盟山孰复水老鼠书砚私名死样活气素队头上安头驼车香柈宪师骁骁淅冽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