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贿赂。《汉书·王莽传中》:“郡县赋敛,递相賕赂。” 宋 叶适 《太府少卿福建运判直宝谟阁李公墓志铭》:“ 苏谦 者, 建 之兇豪,兵兴,席隅官势,以杀6*人取賕赂,屡移狱矣。” 章炳麟 《訄书·哀清史》:“奏记文牘,是非真伪,成於賕赂。”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赇赂汉语 快速查询。
“赇赂”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使用场景如下:
“赇赂”(拼音:qiú lù)指用财物进行贿赂,特指通过给予金钱或物品来诱使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
词源与核心意义
该词由“赇”(财物)和“赂”(贿赂)组成,强调通过财物收买他人以实现目的。在古代文献中,多用于描述官员贪污、权钱交易等行为。
古籍例证
该词属于生僻古语,日常交流中更常用“贿赂”替代。如需更完整的历史用例,可参考《汉书》《宋史》等文献。
赇赂是一个汉字词语,含义是指以财物贿赂他人以达到某种目的的行为。
赇赂的部首是贝部,拆分后的笔画是10画。
赇赂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诗经·大雅·有鼎》中:“匪赇赂以慎其身。”后经过演变扩展,成为用于形容贿赂行为的词语。
《赇赂》的繁体字为「賕賂」。
在古代,赇赂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如在《说文解字》中的写法为“”。
他用赇赂手段获得了这份工作。
赇赂的常见组词有:贿赂、行贿、受贿。
赇赂的近义词有:贿赂、行贿、贿款。
赇赂的反义词有:清廉、奉公。
鏖突榜笞标证不吊常建敕备楚扑处尊居显丹旗打铁蝶菴鞮寄冻伤放从共抎官界划行花嘴虎视贾侩脚蹼皦如浃岁羁独接竈记罣近体诗九重宽栗困蹶褵帨龙恩拢总络石马尔代夫梅君山弥勒磨劫弄空头怒恨判定贫露七出企逮忍无可忍宂糜阮郎归若其散白山嵌勝似石南书策书林条冰调弦品竹土室巍峩无价之寳吴门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