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赇赂的意思、赇赂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赇赂的解释

贿赂。《汉书·王莽传中》:“郡县赋敛,递相賕赂。” 宋 叶适 《太府少卿福建运判直宝谟阁李公墓志铭》:“ 苏谦 者, 建 之兇豪,兵兴,席隅官势,以杀6*人取賕赂,屡移狱矣。” 章炳麟 《訄书·哀清史》:“奏记文牘,是非真伪,成於賕赂。”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赇赂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赇赂”是汉语中表示贿赂行为的复合词,由“赇”和“赂”两个单字构成。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赇”指以财物枉法相谢,即通过财物干扰司法公正;“赂”则指赠送财物以谋取私利。两字合称“赇赂”,泛指通过非法财物输送达到不正当目的的行为。

从字源分析,“赇”最早见于《说文解字·贝部》,注为“以财物枉法相谢也”,其核心在于利用财物破坏法律程序;而“赂”在《左传·庄公二十八年》中已有“略取财物”的记载,后演变为特指权钱交易。二者结合后,“赇赂”成为古代法律文书中的常用术语,如《唐律疏议》将“受赇”列为“六赃”之一,指官吏收受贿赂的行为。

在现代汉语语境中,该词多用于书面语或法律文本,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五条明确将“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定义为受贿罪,这与“赇赂”的古代法理内涵一脉相承。据《法学大辞典》记载,历史上著名的“羊续悬鱼”“杨震暮夜却金”等典故,均是对“赇赂”行为的典型警示案例。

网络扩展解释

“赇赂”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使用场景如下:

基本含义

“赇赂”(拼音:qiú lù)指用财物进行贿赂,特指通过给予金钱或物品来诱使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


详细解释

  1. 词源与核心意义
    该词由“赇”(财物)和“赂”(贿赂)组成,强调通过财物收买他人以实现目的。在古代文献中,多用于描述官员贪污、权钱交易等行为。

  2. 古籍例证

    • 《汉书·王莽传中》提到“郡县赋敛,递相赇赂”,反映地方官吏通过贿赂互相勾结。
    • 宋代叶适的墓志铭中记载“杀人取赇赂”,揭露了当时豪强通过贿赂掩盖罪行。
    • 清代章炳麟在《訄书》中批评“是非真伪,成于赇赂”,抨击贿赂对社会公正的破坏。

使用场景


注意

该词属于生僻古语,日常交流中更常用“贿赂”替代。如需更完整的历史用例,可参考《汉书》《宋史》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搬斤播两保境碧岑不臻层出常久怆凉锤炉春寒鼎荐督参封君凫藻感惭管榷裹胁豪放皓袖何尝活泼挟辅骄稳稽弘鯨波鱷浪惊嗟剞氏急振浚浚军门据有可哂廓尔喀人棱棱挣挣六如居士拢子明字磨佗子鸟乡拟法驽马十驾盘魄剽遬辟牒钦除亲夫主秋庾鹊夜传枝人烟浩穰霜鹘逃藏通情頽塞望视五大夫厢房翔嬉下聘夏五郭公邪惑晰毛辨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