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禄米。古代每月供给官员的廪食。《诗·大雅·云汉》“旱既太甚,散无友纪” 汉 郑玄 笺:“凶年,禄餼不足,又无赏赐也。” 孔颖达 疏:“散无纲纪者,由禄餼不足;又无赏赐,皆困於飢。” 宋 苏轼 《荐朱长文札子》:“特赐就差充 苏州 学教授,非惟禄餼賙养一乡之善士,实使道义模范彼州之秀民。”
禄饩是古代汉语中表示官吏俸禄的复合词,本义指官府按职级发放的粮食或生活物资。该词由"禄"(俸禄)和"饩"(赠送的粮食)组合而成,最早见于《周礼》注疏体系。据《汉语大词典》引《周礼·天官·宫正》郑玄注,周代官员的"禄饩"包含"稍食"(日常粮食)和"月俸"(定期钱粮)两种形式,是维持官员生活的基本保障。
在汉代文献《后汉书·百官志》中记载:"百官受俸例,皆半钱半谷",说明禄饩发展到汉代已演变为钱粮混合制。唐代孔颖达在《礼记正义》中特别指出:"饩,生食也。禄饩谓给其生食,未炊者",强调其作为原始生活物资的发放特性。这种俸禄形式直至明清仍有延续,《明史·食货志》载有"正一品岁禄千石"的实物发放记录。
从词源学角度分析,"饩"字从"气"从"食",《说文解字》释为"馈客刍米也",本指待客的饲料和粮食,后引申为官府定期供给的俸禄物资。现代汉语中该词已退出口语体系,仅存于古籍研究范畴。
“禄饩”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在古代官员俸禄体系中,“禄饩”是固定发放的粮食供给,属于官员经济待遇的一部分。尤其在灾荒年份,若禄饩不足,可能影响官员生计及地方治理(如《诗经·大雅·云汉》中提到的“凶年禄饩不足”)。
该词现已罕用,主要出现在古籍或历史研究领域。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
白额驹北都昌濮朝郎成道成幼侈辞嗤靳赐斧钺当岁耽尚弹子锁大小山颠匐旳旳东齐动员肥牛風痺风和日暖浮槎黼领雊鸣孤歌好儿话表画供火箭雉尾炬家小蹐地经生隽蹶来翰量度六家七宗砺岳盟河面市灭刺男盗女娼逆风家旁说攀践頩颜情胆却还三绕鹊上肴少安毋躁释获眡祲兽锦舒情孙供奉堂皇脱贯亡殁仙髻仙酝孝服校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