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六家七宗的意思、六家七宗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六家七宗的解释

佛教语。 魏 晋 时期般若学各派的总称。*********对般若部诸经所讲的“空”义产生不同理解,至 东晋 形成“六家七宗”,即 道安 的“本无宗”、 支敏度 的“心无宗”、 支道林 的“即色宗”、 于法开 的“识含宗”、 道壹 的“幻化宗”、 于道邃 的“缘会宗”,是为“六家”。其中“本无”又分出“本无异宗”,故名“七宗”。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六家七宗是中国佛教思想史上对魏晋时期般若学流派的统称,代表当时佛学玄学化的理论探索。该概念最早见于南朝刘宋时期僧镜《实相六家论》及昙济《六家七宗论》(原书已佚),经唐代元康《肇论疏》记载形成后世共识。其核心围绕《般若经》“空”义展开不同诠释,分为以下流派:

  1. 本无宗

    以道安、竺法汰为代表,主张“诸法本性自无”,认为万物本质为空寂,现象为假有。此派强调“无在万化之前”,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学派。

  2. 本无异宗

    由竺法深创立,作为本无宗分支,提出“无中生有”的宇宙生成论,认为“无能生万物,犹如虚空生万有”,更接近道家宇宙论阐释。

  3. 即色宗

    支道林创立,提出“即色是空”说,主张色(物质)非自生,故虽现而性空。该派注重现象与本质的统一性,具有辩证思维特征。

  4. 心无宗

    支愍度首创,主张“心不执有”,强调主体不执着外物即为空,在修行实践层面具有革新意义,但曾被批评为“空心不空色”。

  5. 识含宗

    于法开提出,认为三界如梦幻,皆起于心识变化,主张“三界为长夜之宅,心识为大梦之主”,突出主体意识对现象的构建作用。

  6. 幻化宗

    道壹创立,主张“诸法皆幻化”,认为现象世界如同魔术幻影,否定客观实在性,但承认“心神犹真”的主体存在。

  7. 缘会宗

    于道邃提出“缘会故有,缘散即无”,从因缘和合角度解空,接近龙树中观学派理论雏形。

该理论体系反映了中国佛教学者融合玄学与佛学的早期尝试,后经鸠摩罗什系统译介印度中观学派典籍,被更精确的般若学说取代。现代研究可参考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商务印书馆)、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中华书局)等权威著作。

网络扩展解释

六家七宗是东晋时期佛教解释《般若经》空义的不同学派总称,因对“空”的理解差异而形成。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起源与背景

东晋时期,《般若经》传入中国后,因文化差异和解读方式不同,佛教徒对“空”的理解产生分歧,逐渐形成六家学派。其中“本无宗”又分化为本无、本无异两派,合称“七宗”。

二、各宗派及代表人物

  1. 本无宗
    • 代表人物:道安、僧睿、慧远
    • 核心观点:主张“无在万化之前,空为众形之始”,强调万物本质为空。
  2. 即色宗
    • 代表人物:支道林
    • 核心观点:认为“色即是空”,现象(色)因缘和合而无自性。
  3. 识含宗
    • 代表人物:于法开
    • 核心观点:主张现象世界是心识的幻化。
  4. 幻化宗
    • 代表人物:道壹
    • 核心观点:认为世间一切如幻如化。
  5. 心无宗
    • 代表人物:支愍度、竺法温
    • 核心观点:主张“无心于万物”,心不执著外物,但未否定外物存在。
  6. 缘会宗
    • 代表人物:于道邃
    • 核心观点:强调现象由因缘聚合而成,缘散则灭。
  7. 本无异宗
    • 代表人物:竺法深、竺法汰
    • 核心观点:在“本无”基础上,提出“无中生有”的衍生解释。

三、历史意义

六家七宗反映了佛教中国化的早期探索,尤其是对“空”的本土化阐释。其中本无、即色、心无三宗影响最大,为后来三论宗、天台宗等学派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的争论也促进了佛教与玄学的融合,推动了思想史的发展。

如需更完整的历史细节,可参考《肇论疏》《高僧传》等文献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暗暧安民岸然扳高北固楼柏林寺拨损不知其详趁凉驰乘怠惰大润點紙節地藏菩萨隄水風愛風柯風影分宵附抄掼交贯天股长豪彦合权鹤瘦鸿儒硕学黄标昏头搭脑虎视鹰瞵洁治击檝激厉搢绅峻除磕响头口谕敛槥里居耄老民官暖帽溥临钦工罄心曲生苒荏柔刃三眼铳翣菨霜粟速效肥料桃偶亭阁偷刻纨袴膏粱围坝纤毫不爽县军小军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