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供的意思、画供的详细解释
画供的解释
犯人在供状上签字或印指模,表示供词属实。《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画供已毕,上了脚镣手扭,发下司狱司监禁。”《红楼梦》第七四回:“知县查对尸格相符,早知书吏改轻,也不驳詰,胡乱便叫画供。”昆曲《十五贯》第三场:“叫她画供!”
词语分解
- 画的解释 画 (畫) à 绘图:绘画。画图。画像。画地为牢。画脂镂冰(在凝固的油脂或冰上绘画雕刻,一融化就都没有了,喻劳而无功)。 图像:画面。画片。画坛。画板。画卷(刵 )(a.成卷轴形的画;b.喻壮丽的景色
- 供的解释 供 ō 准备着东西给需要的人应用:供给(?)。供求。供应。供需。供销。提供。供不应求。 求 供 ò 奉献:供养。供献。供奉。供佛。供职。 祭祀用的东西:供桌。供品。供果。上供。 被审问时在法庭上述说
专业解析
画供是传统司法程序中的术语,指犯罪嫌疑人或证人在供词文书上签字、按指印以确认陈述内容真实性的行为。根据《现代汉语词典》释义,“画”指签署或标记,“供”指口供或书面陈述,合称即通过特定符号完成对文书的认证。
其核心内涵包含两方面:一是法律效力层面,画供意味着当事人对供述内容的法律责任承担,古代常以朱砂按指印为凭,现代司法则需配合签名、盖章等法定形式;二是证据效力层面,经画押的文书可作为法庭审理的重要书证,如《大清律例》规定“凡狱囚取服辩,皆须亲书花押”,印证了其在司法实践中的证据地位。
该术语的演变反映了司法制度发展。宋代《洗冤集录》已记载验尸文书需当事人画押,明清时期形成完备的“供单画押”制度。现代法律体系中,虽不再使用“画供”一词,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122条明确规定讯问笔录需经被讯问人核对签字,本质上延续了这一法律传统。
网络扩展解释
“画供”是中国传统司法制度中的一个术语,指犯人在供词上签字或按指模以确认供词属实的行为。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释义
- 定义:犯人在书面供状上签字、按手印,表示承认所陈述的内容属实。这一行为是古代司法程序的重要环节,常用于确认供词有效性。
- 读音:拼音为huà gòng,注音为ㄏㄨㄚˋ ㄍㄨㄥˋ。
2.词源与历史用例
- 文献记载:该词最早见于明清文学作品,如《醒世恒言》中描述犯人“画供已毕,上了脚镣手扭”,《老残游记》也有“亲笔画供”的表述。清代《红楼梦》第七十四回提到知县在审案时“胡乱便叫画供”,反映当时司法流程中的形式化现象。
3.词语结构与用法
- 语法结构:动宾短语(动词“画”+名词“供”),表示完成供词确认的动作。
- 典型例句:如“贪官逼犯人画供”“书吏改轻供词后仍令画供”等,体现其司法场景中的强制性与程序性。
4.法律意义
- 司法效力:画供是传统司法审判的关键证据,但历史上常因刑讯逼供等问题导致供词真实性存疑,如《十五贯》等戏曲中便有相关批判。
- 现代应用:当代法律体系已弱化画供的单一证据作用,更强调物证与其他证据链的结合,但在部分司法文书中仍保留签字确认的流程。
5.相关延伸
- 近义词:认罪、招供。
- 文化影响:该词常见于古典文学和戏曲,成为反映古代司法弊端的重要符号,例如昆曲《十五贯》中通过“画供”推动剧情矛盾。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司法术语或具体案例,可参考权威文献如《醒世恒言》《老残游记》等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抱瓮灌园惫色表左冰绢禀性残魄掣签冲逊出俗单向吊朵鼎铛耳顶烟东奔西跑冻肉顿留赶嘴藁秸高峻高秋鼓书海鹘壕沟呵嘘皇汉皇乾惚慌昏醉加班简力嗟愤噤渗九重锁辑着坑洼刳腔莲社轮舶满天星斗绵延谋图苹藻清风饭青囊倾意穷形尽相丧天害理洒濯十八子儿束崖私计四征袒胸露背晚夏围城武怒舞台艺术骁壶消凝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