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本《诗·小雅·正月》:“谓地盖厚,不敢不蹐。”后以“蹐地”喻谨慎戒惧。 唐 白居易 《答冯伉<请上尊号表>》:“虽鸿名未称,每劳蹐地之心。”
“蹐地”是一个源自古典文献的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一、字源与基本义
二、引申义与文化内涵
三、常见用法
提示:该词常出现在成语或典故中,单独释义时需注意区分其独立含义与组合成语的差异。
蹐地(jí dì)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部分组成。它的拆分部首是“足”和“土”,总共有12画。
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汉语中,“蹐”指的是踩踏、行走或者艰难地行走,“地”指的是土地。蹐地的原意是指人行走的土地。
在繁体字中,蹐地的写法是「蹐地」,没有任何变化。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中,蹐地的第一个字“蹐”在繁体中是「蹐」,而“地”的字形也经历了一些变化,由“坘”演变到了现在的“地”。所以,在古代可能会写作「舘地」。
下面是一个例句:他蹐地行走,带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
组词:蹐跼(jí jù)、蹐行(jí xíng)、蹐徇(jí xùn)。
近义词:踏步、行走。
反义词:瞻前顾后。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