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鲁国 人。《礼记·檀弓下》:“ 鲁 人有 周丰 也者。” 三国 魏 嵇康 《声无哀乐论》:“ 鲁 人晨哭,而 颜渊 察其生离。”
(2).特指 孔子 。 明 张文邦 《署感知编后》诗:“何当中道絶,麟丧 鲁 人怜。”
(3).愚笨、鲁钝的人。《左传·文公十五年》:“鲁人以为敏。” 孔颖达 疏:“鲁人,鲁钝之人。”《礼记·檀弓下》:“ 容居 ,鲁人也,不敢忘其祖。” 郑玄 注:“鲁,鲁钝也。” 明 高启 《秋日江居写怀》诗之七:“薄俗相轻吾敢怨,鲁人犹自笑东家。”
“鲁人”一词具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需结合语境:
字面指代
指春秋时期的鲁国百姓或山东人。鲁国为周代诸侯国,位于今山东省西南部,故“鲁人”常作为山东地区的代称。例如《礼记》中“鲁人有周丰也者”即指鲁国百姓。
特指孔子
因孔子是鲁国人,后世文献中“鲁人”可代指孔子。如明代张文邦诗句“麟丧鲁人怜”中的“鲁人”即指孔子。
鲁国是儒家文化发源地,孔子思想影响深远,“鲁人”亦承载山东地域的文化认同。齐鲁文化融合周礼与东夷传统,形成中华文明主干,使“鲁人”成为礼仪与智慧的象征之一。
需根据上下文判断具体含义。例如“敬德闻听言道:‘吾乃山野村夫,一粗鲁人也’”中为贬义,而“鲁人晨哭,颜渊察其生离”则指鲁国百姓。
《鲁人》这个词通常用来指代鲁国的人民,也可以泛指鲁国的居民。
《鲁人》可以拆分为“魚”(鱼)和“如”两个部首。
部首“魚”(鱼)的笔画数为10,部首“如”的笔画数为6。
《鲁人》一词来源于古代鲁国,它是鲁国人民的代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形态。
《鲁人》的繁体字为「魯人」。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鲁人」通常写成「魯人」或「魯民」。
1. 鲁人勤劳智慧,将鲁国打造成了一个繁荣富饶的国家。
2. 鲁国的文化底蕴深厚,鲁人自豪地传承着这一宝贵的遗产。
1. 鲁人员:指鲁国的普通百姓。
2. 鲁人风俗:指鲁国人民的风俗习惯。
3. 鲁人文化:指鲁国人民的历史、艺术、哲学等文化瑰宝。
鲁国人民、鲁国居民、鲁人民众
非鲁人、外地人、外省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