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得非的意思、得非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得非的解释

犹得无,莫非是。《魏书·郭祚传》:“ 祚 曰:‘高山仰止。’ 高祖 曰:‘得非景行之谓?’” 唐 杜甫 《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得非 玄圃 裂,无乃 瀟湘 翻。” 清 洪昇 《长生殿·雨梦》:“呀,何处歌声,凄凄入耳,得非梨园旧人乎?”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得非”是古汉语中常见的疑问副词短语,多用于文言句式表达反问语气。其核心语义为“难道不是”“莫不是”,常与句末疑问语气词“乎”“耶”等呼应,构成“得非……乎”的固定表达模式。

从构词法分析,“得”在此处作助动词,表示推测或疑问;“非”为否定词,组合后形成反诘语气。例如《孟子·公孙丑下》中“得非微福于敝邑之社稷”即典型用例,表达说话者对事件真实性的质疑。清代学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特别指出,此类句式常见于先秦文献,具有强化语气的修辞功能。

该短语的语义演变显示:唐宋时期使用频率下降,逐渐被“莫非”“岂非”等替代。现代汉语中仅存于仿古文体或特定方言,如吴语区仍保留类似表达。北京语言大学《古代汉语虚词词典》将其列为乙级文言虚词组合,建议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反诘或揣测的双重功能。

网络扩展解释

“得非”是一个文言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略有差异,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解释:

一、基本含义

“得非”通常表示推测或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莫非是”“难道不是”。由“得”(表示可能性)和“非”(否定词)组合而成,常用于疑问句或感叹句中。


二、具体用法与场景

  1. 表示推测

    • 用于对某种情况的猜测,带有不确定语气。
    • 例:“得非梨园旧人乎?”(《长生殿·雨梦》),意为“莫非是旧日梨园的人吗?”
  2. 加强反问语气

    • 通过否定形式强调肯定,常见于古汉语对话。
    • 例:高祖曰:‘得非景行之谓?’(《魏书·郭祚传》),意为“难道不是指崇高的德行吗?”

三、经典例句解析

  1. 杜甫《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

    • “得非玄圃裂,无乃潇湘翻。”
    • 翻译:这山水画中的奇景,莫非是玄圃仙山崩裂?又像是潇湘江水翻腾?(通过“得非”与“无乃”并列,增强诗意联想)
  2. 现代造句参考:

    • “报名人数得非远超预期?”(表示对数量激增的惊讶)

四、注意事项

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出处,可参考《魏书》、杜甫诗集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暴落罢休绷簧鼻洟抄取承揽呆痴荡兀倒盭二人转繁泽复审归服合注忽其简放结揽介邱阶荣惊看径术金闺玉堂蕨攗巨礼俊良开旷考阅逵泉枯坐老相好量体温陵德陌生人囊笼黏巴拟墨牛脍秾丽披哆屈乏人民英雄纪念碑声论神味适士手礮水溜蜀郡枢谟俟分苏隄太爷探路桃花菊突驾讬公行私为虎添傅翼污辱小妹子西府海棠